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募帐设出络货卖……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醉翁谈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汴京七夕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汴京七夕节特点的成因。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 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其任事者为“亲戚知交”,虽无效能亦不便辞退,其商业利益,必须“能活千家百家”,则投资者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亦不能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以民法及公司法之作保障者相提并论”。由此证实,16、17世纪“中国商业缺乏资本主义之性格”。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

——摘编自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是一种没有历史根据的见解’”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具有杂多的名色。就其内容而分,民变大体可以概括为十类:(一)抗捐抗税。(二)抢米风潮(三)为求食有盐而导致的城乡骚乱。(四)会党、农民起义。(五)罢工斗争。(六)兵变(七)学潮。(八)反对教会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九)反对“新政”。(十)其他反对压迫的斗争……晚清最后十年的民变持续时间长短不一,规模大小不等,参加者包括除官之外的农民、工人商人、学生、“盐枭”等城乡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由城乡社会游移出来的会党。他们没有统一的口号、目标和组织,但他们以动乱的方式加速了应该淘汰的东西被淘汰,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的世相和众生相。

材料二 晚清最后十年,革命既在民变之外,又与民变并存。二者既不可替代,又彼此渗造、相互影响。不少民变曾借助革命的旗号大造声势,革命亦利用民变求自身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民变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民变的积极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为王。规定天子之臣,贵至太师丞相公侯,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子孙后代嫡长子袭封,余子皆降等袭爵”“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军民人等敢有侮慢王者,即拿赴京……治罪”“凡王所守者祖法,如朝廷之命合于道理,则惟命是听。不合道理见法律篇十二条”“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众子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并节制地方驻军。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子孙后代按亲疏由国家负责供养,宫室造作、婚丧嫁娶亦由政府负责,王府官员亦由政府支给禄俸。

材料二明成祖规定,藩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拥有私兵,王府按朝廷规定配置一定数量的护卫,超员当罚。藩王及其后代不得出仕做官,不得干涉地方政务,不得考取功名。对有过王府,收回其护卫军,并欢迎王府主动献还。永乐一朝,被收缴护卫军的王府已占半数。永乐元年(1403年),命有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得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自永乐三年至十五年,齐、晋、谷、代、岷诸王相继因罪被废。但是,明成祖及其后世却没有改变眷亲支之厚的祖制,反而对藩王大加赏赐,鼓励他们掠夺土地。据记载,洪武时宗室人口共计58人;嘉靖八年(1529年)宗室载属籍者8203;至万历四十年(1612年),据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疏称“万历三十二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余万位。”

——以上材料均摘自朱永嘉《明代分封宗藩制度之设计及实施结果》等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元璋所实行的分封制给明朝社会政治带来的隐患。
(2)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对待藩王政策的特点,说明其影响。
2020-04-01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2020届高三3月过程检测历史试题(实验班A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专家系统研究,在传统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1000人。而到了近代,随着资本和技术集约型的现代农业的发展,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现代农业高速增长也是与化肥大量投入密切相关。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材料二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尖锐。1953-1955年,我国逐步对粮食、油料、棉花等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1979年,国务院决定陆续提高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幅度达24.8%;对超出统购任务的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对粮食的加价高达50%。1983年和1984年又下放一些品种的价格管理权限:对生产发展快、市场供应有保障的品种先放,供不应求的后放;与国计民生关系较小的先放,关系较大的后放;分散产区先放,集中产区后放。到1984年,农产品的统购、派购范围大大缩小,受自由市场调节的比重逐步上升。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背景,并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产品价格改革的目的。
2020-05-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青岛平度市高三3月模拟检测历史试题
6 . 30多年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有步骤地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适当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在企业内部,要实行工资奖金同经济利益挂钩,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现有全国性行业总公司要逐步改组为控股公司,一般小型国有企业,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或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也可以出售给集体或个人。个人劳动报酬要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合理拉开差距。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中央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逐项扼要概括其重要变化,并据此指出改革的特点。
2020-04-26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4月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

——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材料二   但1433年中国的远征(郑和下西洋)是这条航线的最后一次,3年以后一项皇帝诏书禁止建造海船……诚然这项决定有一种似乎有理的战略原因。帝国北部边疆再次遭受蒙古人的威胁,把军事资源集中到这个比较脆弱的地区或许是谨慎的。在这种情况下,一支强大的海军是一种耗费巨大的奢侈……中国倒退的关键因素是信孔子学说的官员们的保守性。这一保守性在明朝时期因对蒙古人早先强加给他们的变化不满而加强了,所有重要官吏都关心维护和恢复过去,而不是基于海外扩张和贸易的更光辉的未来。根据孔子学说的行为准则,战争是一种可悲的活动,而军队只有在担心蛮族入侵或内乱时才有必要。达官贵人对军队(和海军)的厌恶伴随着对商人的疑虑。私人资本的积累、贱买贵卖的做法、暴发户商人的铺张阔气,都冒犯了这些权贵士大夫……同样禁止海外贸易和海洋渔业,更消除了刺激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潜在因素。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江南地区棉纺织业已成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从事纺纱,正德《松江府志》记有:“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绵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在制造织布的器具上,江南出现了专业化生产的作坊,布机以青浦黄渡徐氏最为有名,在专业化生产的引领下,江南地区出售纺织工具的店铺也随之发展起来,……明清时期江南已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除了满足当地人穿着外,大部分的棉布纷纷运往各地。据吴承明先生统计:江南棉布产量明代约1500—2000万匹,到1840年增加到4500万匹,占当时棉布总量的14.3%。

——摘编自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

材料二   17世纪末,英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以其精美的棉织品横扫了整个世界市场,为了保护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政府一方面禁止在本国内销售印度棉布,另一方面鼓励支持本国商人向印度学习,建立自己的棉织业与印染业。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棉纺织业成为英国纺织业当中发展最迅速的一个部门。1785—1850年英国棉织品产量从4000万码骤增到20亿码,提高了大约350倍。

——摘编自夏东《棉纺织业成为英国工业革命起点原因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9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据统计,1858~1911年间全国民族资本所设立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民用工矿企业有953家,创办资本总额为2亿多元。而1901~1911年就设立了650家工矿企业,资本总额为1.4亿多元,其中江苏162家,湖北82家,广东54家,四川42家,直隶37家,浙江36家,奉天(今辽宁)30家,福建22家,安徽21家,山东20家,湖南11家,江西10家。各主要工业部门具体发展情况见下表。

1901~1911年
数量(家)
资本额(万元)
纺织业
82
1332.1
缫丝业
70
556.9
面粉业
53
786.8
火柴业
28
130
水电业
60
3813.8
机器业
20
352.1
矿冶业
73
2272.9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01~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2019-01-30更新 | 1566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一轮复习模拟验收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