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朝中后期)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摘编自蒋以化《西台浸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的新现象。
(3)依据材料三说明“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特征,并概括其实质。
2023-10-07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光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民族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为推动“民族融合”的举措及影响(从民族关系角度回答影响)。
2023-10-0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历史专家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税收发展变化情况简表

时间赋税总额农业税商业税
宋太宗治道三年(公元997年)3559万贯2321万贯1238万贯
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5698万贯2762万贯2936万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7070万贯2162万贯4911万贯

——整理自贾大泉《宋代赋税结构初探》

材料二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前代更为松弛。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税收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货币领域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社会变化有哪些?引起社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023-10-0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宋代是古代中国社会重要的变革转型时期,尤其体现在社会流动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至此,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

——冯芸《宋朝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姻是极其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的,“婚姻必由于谱系”的现象反映了门阀制度对婚姻的深刻影响,此风绵延一直到唐朝。北宋以后,则出现“榜下捉婿”的现象,“本朝显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实际上,很多新科进士出身寒门,门第无足称道,且生活贫困,但由于他们未来前途远大,所以成为达官和富室择婿的对象。同时高官显贵选择富商作为婚嫁对象的现象日益普遍,有些士大夫为了贪图资财,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民间甚至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

——徐红《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价值观的演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进步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至北宋“择偶”标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综上材料,概括宋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2023-10-04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实力越来越强,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为解决王国问题,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之易,国小则亡邪心。”汉景帝时期大臣晁错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在元期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

——据班固《汉书》等整理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解决王国问题的不同主张,并简要评价主父偃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23-10-0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安徽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二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
7 .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材料二: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反映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宰相制度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宰相之权,兵财之外,官人进贤,最其大者,而宋之相权,于此亦拙。

——吕邦耀《续宋宰辅编年录》

(1)据材料一概括宰相的基本职能,并指出秦代中央官制的名称。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初宰相制的弊端及其成因。唐太宗对宰相制进行了怎样的改进?
(3)据材料三指出北宋为分割宰相权力,分别设哪两个机构专掌军政和财政?由此概括中国古代君权和宰相权力变化的趋势。
2023-09-3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严惩百姓私相斗殴行为,奖励军功,授以爵位田宅,养成“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风气,秦国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被当时六国人称为“虎狼之国”。荀子曾访问秦国,他认为秦国管理有效,承认秦国军队战斗力强悍:“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但他认为按商鞅之法组建的秦国军队,“隆势诈,尚功利”,无礼义教化,“干赏蹈利”(求赏逐利),只能称之为“盗兵”。“尚功利之兵,则胜、不胜,无常”,不能与春秋时齐桓公的军队相比,更不能与商汤王、周武王那样的仁义之师相提并论。

——摘编自《荀子》等

材料二   经历孝文帝融合和后来的发展,百多万鲜卑包括北方各族移民迁移到中原和洛阳,并最终融入了汉族之中,成为汉族的一部分,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而鲜卑民族也在一个新的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在吸收了鲜卑各族文化后,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远远超越了南方的汉族文化,民族融合波澜壮阔,南北文化相互碰撞。

——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荀子称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为“盗兵”的原因。并从变法目的的角度概括商鞅变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影响民族交融的因素。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孝文帝推动民族大融合的措施。
2023-10-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第五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变”的发展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的积极作用。
2023-10-04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