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朝代人口数据图

(1)请概括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影响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相关因素。
材料二     唐宋时期抑或唐宋之际的中国社会曾经发生了重要变革……其中,作为社会重要载体的城市可以说往往起着既引领社会潮流,又设置种种藩篱的双重作用。城市变革是唐宋社会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发展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社会,城市的变革昭示着社会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也是城市历史上人口流动频率较高的时期,城市变化是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集中表现,城市的数量、空间分布、职能和类型、人口数量和结构、人口流动、人口文化结构、城市网络体系、城市市场商品流通和商品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变化乃至社会变化的集中反映。
——宁欣 陈涛《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启程》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宋时期城市变革的表现。
材料三       1876 年,唐廷枢在唐山开平考察建立煤矿的可行性后,向李鸿章报告,“欲使开平之煤大行,……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李鸿章让唐廷枢主持开平煤矿的筹备工作, 并派律海关道黎兆棠和前天津道丁寿昌会同督办。唐廷枢拟定的《直隶开平矿务局章程》规定,开平矿务局按照官督商办的方式组织,额定资本 100万两,各厂矿司事在股东中遴选,产品“按照市面价值,先听机器局取用”。1881 年,开平煤矿投产。由李鸿章奏准,开平生产的煤每吨征收税银由六钱七分二厘改为一钱,“以恤华商而敌洋煤”。1886 年成立了开平铁路公司。 1888 年又将该路修筑至大沽。开平煤矿产量逐年增加,1889 年已达到 24.7 万吨,并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80 年代结束时,天津市场上的洋煤从原来的将近 20 万吨,降至仅 120 余吨。
(3)结合所学概括开平煤矿创办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指出开平煤矿创办后所起的作用。
3 . 下图是1978﹣1985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统计。与其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A.工人、农民纷纷参加了生产合作社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行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原为韩国大商人。在赵国经商期间因结交秦公子子楚,后官至秦国相国,封文信侯。在他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大商人子贡,曾经“相鲁、卫”,“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当时,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①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门下都有大量门客。吕不韦自愧不如,便用优厚待遇招揽食客三千人。这些门客为他撰写了二十余万字的《吕氏春秋》。据学者统计,该书大量引用各种文献,如《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以及慎到、曾子等人的著作,“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力图把各家思想综合起来,并提出“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的观点,认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概括文中①②③编号处文句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并分析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示例:文句④信息:社会上出现了统一(政令与文化)的倾向。分析:国家长期战乱,人心思定:推动政治和学术的统一。

2018-01-01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北师大附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5 . 观察下列《外国在华产业资本控制中国主要产品比重(1936年统计)》表

材料表明(  )
A.清朝政府完全放弃了中国工业化的主导权B.民族资本企业沦为西方殖民主义的附庸
C.外国资本控制了近代中国重工业的主导权D.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的重工业资源
6 .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2017-04-15更新 | 502次组卷 | 31卷引用:北京四中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仿真卷(A卷) 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9月14日到21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二百多个报告,处理四百多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朱元璋忙碌和他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关
A.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实行八股取士
C.组建特务机构
D.废除行中书省
8 . 1911年11月20日,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B.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9 .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B.①②③C.②④D.①②④
2016-11-27更新 | 586次组卷 | 18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北京101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读下表,表中年代一到年代二数据变化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中国进口外
国商品数量
(单位:万两)
中国外贸赤字
(单位:亿两)
中国新设工厂数
(单位:家)
英国德国
年代一9 6002 8001.6679
年代二4 90000.16132

A.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开放B.洋务运动期间近代工业兴起
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D.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