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

材料二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

(1)材料一中“今大道既隐”说明当时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从何时开始?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当时建立了哪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2023-11-16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唐河县鸿唐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8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思想主张思想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百姓“言谈者必轨于法”。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材料二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指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如不加以禁止,统一就可能遭到破坏,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外,凡私人所藏儒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秦始皇支持了李斯的建议。前212年,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捕捉方士、儒生460余人,并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焚书坑儒”。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的思想家并填在相应位置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焚书坑儒”。
2023-10-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测(一)历史试题
3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之,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务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竞争-机遇-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在吴郡(今苏州),“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向来为士大夫阶层所垄断的文化,逐渐下移到社会各阶层,“农工商各教子读书,虽牧儿馌妇,亦能口诵古人语言”,以至于“家能著书,人知挟册”。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

北宋中后期,理学在东南地区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南宋时,东南地区出现了“两派”“三家”鼎足而立的学术网络。各学派不仅创办书院,培养生徒,而且在学术上相互辩难,求同存异,使东南地区学术文化活动空前繁荣,名副其实地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中心。宋代位居宰相之职者有134人,其中浙江24人,居全国首位,福建18人,居全国第三位,江西16人,江苏6人,东南籍贯的宰相几乎占总数一半。《宋史》“列传”和“循吏传”所记载的官员共1525人,东南籍贯者有542人,占总数1/3以上。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时期东南地区文化发达的影响。
2023-06-1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一6月双新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由卫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通“返”)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传》

材料二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登科后》,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街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推行的新的选官制度,并分析这选官制度的历史作用。
(3)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2022-10-17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地主经济的剥削形式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土地永佃权的出现和雇佣关系的发展。永佃权是佃农在按租约交租的前提下,永久租种某块土地的权利,地主出卖转让土地,不影响佃农继续租种。这种权利称永佃权,也叫田面权。在实行永佃制的情况下,土地的耕作权和所有权分离了。具有田面权的佃农,不但可以长期使用这块土地,并且有将田面权出卖、抵押和典当的自由。但佃农必须依约向地主缴租,租额较一般的土地为轻。有田面权的土地,地主一般不能撤佃,如过了一定的期限(比如说三年)不缴租,地主就可以抽回土地,佃农的田面权也就不能保持了。

材料二   明清时候,由于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和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比前削弱,地主雇用农民种田的情形已比较常见。小说《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卢太学诗酒傲公侯》中说:“那卢柟田产广多,除了家人,雇工的也有整百,每岁十二月中,预发来岁工资,到了是日,众长工一齐进去领银。”能雇“整百”雇工的,自然是大地主。当时,有一二百亩土地雇三、五个雇工的地主是比较多的。雇工有长工(即长年)和短工(即忙工)的不同。长工受雇的时间比较长,比如在半年或一年以上;短工则只在农忙受雇一个短时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合编《中国古代经济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变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尤以德才为先,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据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南宋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III卷整理

材料四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据《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与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并归纳二者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科举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021-12-04更新 | 100次组卷 | 2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大批官员的主要来源是科举。唐代已经实行科举,但被门阀贵族操纵,取士很少。北宋初年,科举向文人广泛开放,即使“工商、杂类”及其子弟,只要有“奇才异行”也可应试授官,甚至僧、道有时也可应试。宋太祖时取士较为严格,朝廷下令:考试及第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以防止形成宗派。进士及第要经过皇帝亲自“殿试”考选,从此成为定制。殿试后并在殿前“唱名”,由皇帝“赐及第”。宋太宗时,录取人数逐渐增多,一科进士可多到三、四百人,诸科多到七、八百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明代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初科举会试取士中分为南、北两榜分别录取。宣德、正统年间,又分南、北、中卷,“以百人为率,则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后来,虽在比例上有所增减,但其制不变。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与唐代相比科举取士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代科举取士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科举取士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司马迁《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6

材料二   “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须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班固《汉书》卷6,景帝第5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观点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简述判断理由。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之治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综观整个西汉,你怎么看待其“有为”和“无为”之间的转变?
(3)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取三幅图片中的历史信息,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2021-10-2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