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1年,清政府谕令自1902年起各省科举要考试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并存的发展特征
2022-12-23更新 | 217次组卷 | 62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四校(襄州一中、枣阳一中、宜城一中、曾都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洋务领导人将自己的范围限定为“洋务”而远离“洋制”,这一做法利弊兼存。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提供西方科技学习的理论
B.避免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世界
C.提供抵御保守者攻击的解说
D.为保存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中国第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而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_苦难道路。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人民遭受外国侵略者压迫、剥削、欺凌的开端。翻片战争又迫使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中国近代化是鸦片战争的直接产物,因此,鸦片战争又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的这两个开端,便交织成―部旧中国116年的历史,实际上也就是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它既刺激和促进了中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压迫抑制了中国近代化的顺利进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

——姜铎《略论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

材料二   自从学界辟建中国近代史一门学科,百年来,连一个题称命义也出现诸多歧说。自然,鸦片战争这一命义一直是中外学者都有,一般信从者众。不过也有几个有势力新说,早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西方世界。一个是主场战争是贸易战争,申说是由商业冲突而引起。此外一个主流观点,认定这场战争是英国争取国交平等而战。另一个是文化冲突之战争,申说是由于耐文化冲;突而引起的。不过历经时代淘洗,在70年代以后,这类学说己难有立足之地。这根本是为帝国主义者洗刷罪恶的曲说,不能使人信服。

——王尔敏(弱国的外交:面对列强环伺的晚清世局》


(1)根据材料一解说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所起的“双重作用”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在政治方面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关于引发鸦片战争的“新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新说不能使人信服的理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表是五代简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政权名称存亡时间开国国君国君原来身份
后梁907—923年朱温宣武节度使
后唐923—936年李存勖河东节度使
后晋936—947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
后汉947—950年刘知远河东节度使
后周951—960年郭威邺都留守
A.五代时期北方政权林立B.农民起义推动五代更替
C.五代是藩镇割据的延续D.君主身份影响王朝兴衰
2023-07-10更新 | 126次组卷 | 37卷引用: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杜甫的诗因反映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被后人称为“诗史”。有人认为它是研究唐史的第一手史料,下列解读最合理的是
A.唐诗属于文学作品,多虚构之词,不能用作历史研究
B.唐诗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经考证后可使用
C.唐诗最能反映唐朝的真实情况,引入有利于历史研究
D.唐诗是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最适合用来研究唐代历史
6 . 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
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021-01-09更新 | 10176次组卷 | 96卷引用:天津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2020-07-01更新 | 995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4-2015学广东东莞市第七中学年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8 . 下表是抗战期间国际援华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马尔琴科夫苏联空军志愿队援华战士。在1938年的武汉空战中壮烈牺牲。
威廉·瑞德美国援华航空队战士,曾参与开辟”驼峰航线”。1944年作战返航时壮烈牺牲。
宫川英男由一名侵华日军身份转化为投诚共产党的抗战勇士。1945年,同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柯棣华1942年因病在华牺牲。印度援华医疗队医生,曾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
对上表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了进一步的拓展B.中国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D.各国援华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9 .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这些观点最能解读我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依法治国的理念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一国两制”构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相辅而行,察举贤良方正时,便有对策之试。如《石林燕语》载:“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对上述两汉用人政策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以德取人的录用原则B.德才兼备的取仕倾向
C.考试入仕的选才标准D.唯才录用的用人理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