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政治史起于1840年前后的鸦片战争,讫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新中国成立后,1950—1966年为晚清政治史新体系构建阶段。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一个变化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晚清政治史的研究完全从清史学科中剥离出来,归属于中国近代史学科范畴;另一重大变化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现代化叙事模式当作资产阶级史观加以批判和摒弃,构建起一个纯粹的革命史体系。这个革命史体系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两个过程”为基本发展线索,揭示晚清中国半殖民地化和半封建化过程,突出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过程,并以“三次革命高潮”和“八大事件”为具体内容。“三次革命高潮”,即第一次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为戊戌变法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第三次为辛亥革命。“八大事件”,即两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一时期的国内晚清政治史研究,都是在这一体系之下展开的。但在“八大事件”的研究中,洋务运动虽然历经30余年,在晚清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但由于是清朝统治阶级发动,未被列入“三次革命高潮”序列,因此并不受学界重视。同样,清末最后十年新政作为辛亥革命的对立面,几乎被学术界忽视。

——摘编自崔志海《晚清政治史研究70年回眸与展望》


(1)指出这一时期晚清政治史研究的主要依据,并概括其突出特征。
(2)试以“晚清时期政治史”为单元标题,重新构建一个不少于4课内容的“目录摘编”。(要求:时空、事件逻辑清晰,内容须包括“课时”、“子目”标题以及材料中的史实)
2021-12-29更新 | 332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徐光启(1562~1633),字玄扈,上海人。在明代天启、崇祯年间,以徐光启为首,有上海陈于阶、嘉定孙元化、陕西王征、山西韩霖四川刘宇亮等文士,组成了一个西学集团,他们治历、造炮,努力拯救明朝。徐光启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局面,打开了明清士大夫的精神境界。徐光启和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一系列著作,至今仍有一定价值。中国士大夫的近代观念从利玛窦开始,同样,欧洲人对中国的重视和爱好,也是从徐光启一利玛窦的关系开始的。

——摘编自李天纲《徐光启: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

材料二 晚清时的中国仿佛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它“闭关锁国”,狂妄自大、自以为是地坚持“世界中心论”,所以“沉睡”;它曾经庞大、雄壮,所以被称为“狮子”。但西方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快速发展并不允许这头“狮子”继续沉睡,继续狂妄自负,他们通过鸦片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撬动了这头“睡狮”的骨架。面对这些突然而至的“蛮夷”,面对这些闻所未闻的国际问题,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探索。在广东禁烟期间,林则徐已经进行翻译活动。此间,其翻译主要涉及三个领域:西刊、西籍和外事。这三个领域的翻译活动意义重大,它使林则徐成为中国西刊翻译第一人、西籍翻译第一人、中英照会第一主译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摘编自吴志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之翻译活动及其意义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徐光启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林则徐与徐光启译介西学的异同。
3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开创邓小平时代 1978-1980

第7章                              1978

第8章   为自由设限1978-1979

第9章   苏联-越南的威胁1978-1979

第10章   向日本开放 1978

第11章   向美国开放 1978-1979

第12章   重组领导班子 1979-1980

邓小平时代 1978-1989

第13章   邓小平的统制术

第14章   广东和福建的实验   1979-1984

第15章                                 1978-1982

第16章   加快经济发展和开放步伐   1982-1989

第17章   台湾、香港以及西藏问题

第18章   为军事现代化做准备

第19章   政治的潮起潮落

邓小平时代的挑战   1989-1992

第20章   北京:1989

第21章   稳住阵脚   1989-1992

第22章                      1992

——摘编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的目录


(1)目录第1、15和22章标题不全,请结合所学知识,补齐这三个章节标题,并分别简要阐明这三个章节在改革开放进程的意义。
(2)该著被认为这一时期是“邓小平时代”,你认为有哪些理由?
4 . 现代中国外交。

材料一   19502月以后,美国对华政策逐渐趋于强硬和公开敌对。214日,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此之前,中国政府接管了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房产。美国国内以歇斯底里反共为特征的麦卡锡主义开始肆虐。后来艾森豪威尔政府结束了朝鲜战争,但在敌视新中国方面比杜鲁门政府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一段时间内采取“放蒋出笼”的政策,鼓励、纵容国民党军队对大陆沿海进行军事骚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两次台海危机中,中美双方虽在言辞上一再严厉警告对方并表达了绝不在原则问题上与对方妥协的决心,但双方开始显示出了不使事态发展演变为战争的某种意愿。在1958年台海危机期间,毛泽东一再下令,要求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只打蒋军,不打美军”。当时美国正专注于欧洲事务。因而美国方面对危机的反应令人寻味,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第七舰队为向金门岛运送物质的国民党舰只护航,但同时他又命令美军护航船只不得进入沿海3海里以内,以免擦枪走火。

——摘编自刘凤瑞《战后中美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趋势》

材料二   1969年至1971年夏,美国“跳出了一种微妙的外交小步舞”,如通过“巴黎渠道”“罗马尼亚渠道”“叶海亚渠道”等方式,向中国政府传递希望改善中美关系的信息,继之基辛格秘密访华。对此,中国政府则投桃报李,如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欢迎尼克松访华,导演“乒乓外交”,等等。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19722月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和上海公报的问世。

——摘编自刘佳钦《1972年尼克松访华背景之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中美关系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呈现此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美外交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在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上,有的人将这两个历史时期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甚至相互否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关联》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认识。
2021-12-18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12月抽测历史试题(B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全面主持变法。面对“太学有教导之官而未尝严其选”“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等状,熙宁四年十月,改组太学,按照学生的文化程度,将学生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等,分舍进行教学。学生升舍,必须经过严格的月考、岁考,成绩优良者升舍。升入上舍的学生,学习两年后举行毕业考试,成绩优异者,就可直接授官,免去乡试、省试。此外,太学选聘全国名师,日渐成为全国最高学府。

——摘编自吕文奎《试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在太学实行教育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在太学实行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2022-05-2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半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有许多种复杂的类型。置是设置,新政区的设置常在新开辟的领土上或在原有版图内的空白地区。分即分置,有许多新政区是从原有政区中分置或析置而来,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由一个政区分成两个或若干个新政区,另一种是由若干政区各划出一部分地域,组成一个新政区。废就是撤销已有的政区,也称罢或省,撤销政区有时是领土的放弃,有时是将该政区的领域划入其他政区。合,指政区的合并,在大多数情况下,撤销政区的同时意味着并入其他政区,所以并省(或省并)两字常常连用。并入其他政区的情况就称为合。两千年间,行政区划的置废分合过程是不断发生的,不但无年不有,几至无月不有。不过同时设置许多政区的现象不多,而一次并省大量政区的情况却是常有之事。

在南北不同的地域中,政区幅员的减小速率是不一样的,南方政区幅员的减小速度要快得多,与之相应,南方的政区分布也就越来越密。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置废分合”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南方政区分布越来越密的原因。
2021-12-1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名校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成功去世后,郑经袭承王位,他声称:“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背叛了其父的立场。清政府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郑经进行了多次谈判,并作出过重大的让步,但郑经在其要求得到满足后,却一再横生枝节,制造新的障碍。郑经倒行逆施,参加了三藩之乱,给两岸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致其众叛亲离。康熙亲政前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对台湾采取招抚政策,善待郑氏归诚者。施琅向康熙密陈攻台方略,分析攻台的重要性,从选将、练兵、筹饷、制器、造船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办法,又从守土、赋税、边防、后患等方面深入分析,得到皇帝的赞赏。郑经去逝后,台湾内部纷争不断,加之干旱等原因,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平定三藩之乱后,大陆社会安定繁荣,康熙帝得知郑经病逝的消息,即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姚启圣督运粮饷,武力攻台。膨湖之战后,军前议和,郑克塽投降。台湾解放后,清廷大臣对台湾的弃留,有明显的分歧,关键时刻,康熙帝一锤定音:“台湾弃留,所关甚大,弃而不守,尤为不可”,于是,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归福建管辖,结束了台湾长期孤悬海外的局面。

——摘编自王政尧《简论清初收复台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康熙帝决定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解放台湾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封建”和“郡县”,属于中国古代制度的大框架。自秦统一以来,哪种制度更好,就一直争论不休。虽说“历代都行秦政事”,但封建也并没有真的全身隐退,时不时地就冒出头来,在郡县之中插上一脚,西汉初年大分封,到了刘邦的重孙子辈上才摆平,此后西晋、元和明初,都部分地实行过分封。到了晚近的光景,史学界由于五段论的思想指导,传统的封建和郡县的争议就更是显得夹缠不清,只好自我解嘲说此封建不是彼封建,硬性地将传统“封建”“郡县”话语中的封建,跟feudalism划清了界限。其实,在所有的政治名词的英汉对译中,以封建(或封建主义)来翻译feudalism,要算是比较贴切的一个,这个词,无论古义还是今义都差不多。

——摘编自张鸣《家族架构与公司架构—关于“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思考》


阅读材料,任意选取一个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的时代,用具体史实阐述它们各自的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12-1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制举,是皇帝亲诏临时设置的唯策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非常人才。它既是整个科举取士体制的一部分,又白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制举考试由皇帝亲临主考,试场设在殿廷,所以制举考试又有“殿试”和“延试”之称。唐代科举取士体制中有举和选之分,礼部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属于举的性质,应试者大多是平民,及第仅取得身份;吏部铨选和科目选则属于选的性质:应试者往往足出身人、前资官等,中第后可任官。制举对应试者的身份没有特殊限定,登科者既获身份又能得官,唐代常科中的进士、明经等虽试时务策论,但不唯一,还要试帖经、杂文等,而吏部铨选则以考判和杂文为主。制举与策试直接联系在一起,只试时务策论,故唐朝常以“制策”或“策试”代指制举考试。

——摘编门俞钢《唐代制举的形成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代制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代制举的意义。
2021-12-14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