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7日内更新 | 174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下学期5月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全唐诗》和《全宋词》为据,对唐、宋诗(词)人籍贯分布情况统计制图如下(见图1、图2),颜色深浅反映了诗(词)人数量的多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两代诗(词)人分布的特点及变化的主要成因。
(2)从图1、2中任选一幅分布图,说明该图中诗(词)繁荣的原因。
2024-05-26更新 | 6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三)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1942年7月朱德视察陕甘宁边区的南泥湾后赋的诗。该诗反映了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由此可知(     
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
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
平川种嘉禾,水田裁新稻。
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湿饱。
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
....
A.南泥湾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B.减租减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陕甘宁边区实现抗日物资自给D.大生产运动有利于抗日根据地巩固
2024-05-1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宜春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唐宋时期,文人们常以文房四宝作为礼物互赠,墨成为文人们表达情感的物质中介之一。同时,一些品牌墨已经具备了收藏价值,观墨成为文人群体热衷的社交活动,类似《和吴正仲观李廷珪墨》(“李廷珪墨”是一种品牌墨)的涉墨诗层出不穷。据此可知(     
A.制墨技术水平领先B.诗歌转型主要服务商业
C.社会奢靡之风盛行D.商业效应影响文化发展
2024-02-05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西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制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参照各家学说,重新注释了《诗》《书》《周礼》,通称《三经新义》,并成为太学和州县学校的教材、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王安石此举意在(       
A.扩大变法的社会基础B.禁锢士人思想
C.重构儒家的经学体系D.保护弱势群体
2024-03-22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6 . 唐朝陈陶的《陇西行》诗中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的句子。对其理解准确的是(     
A.唐蕃和亲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西部地区社会的进步
B.唐政府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C.唐代开明的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的进步
D.昭君出塞密切了中原内地与西部地区的联系
2024-01-28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孔子对传统的《诗》《书》《礼》《乐》等典籍加以整理,并利用官史作《春秋》,上起鲁隐公,下讫鲁哀公,计十二公,以编年体裁和简约的文辞,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传授后学。这些成就(       
A.开启了官方修史的传统B.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C.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D.构建起完整的儒学理论体系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时期就有“诗教”“乐教”的美育传统,从属于“礼教”。20世纪初,众多思想家、教育家在引入西方理论的背景下,展开了对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建构,以期实现“立人”与“新民”。1906年王国维提倡“以审美拯救人性”,他认为美育应与“智、德、体”三育并重发展,才能造就“完全之人物”。1912年蔡元培积极提倡“美育救国”,首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的方针;1917年针对“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和传教士鼓吹的“宗教救赎论”,他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拯救国民精神。20世纪初的美育思想以鲜明的实践品格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摘编自刘彦顺《中国美育思想通史》(现代卷)

材料二   1986年,《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指出: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这是近三十年后,美育重新回归全面发展教育方针。与此同时,艺术教育逐步走入正轨,中小学美育课时数明显增多。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美育本体性功能放在不可替代的位置,激发创造活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正式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倡导美育的全面性和终身性。

——摘编自孙刚成《历史制度主义视域下的新中国美育政策演进及启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初中国美育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学校美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汪遵的《汴河》诗:“隋皇意欲泛龙舟,千里昆仑水别流。还待春风锦帆暖,柳阴相送到迷楼。”

史料二   李敬方的《汴河直进船》诗:“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史料三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材料二   

贯通东西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自西北方向的河南永城进入淮北市往东南经过铁佛、百善、四铺三个乡镇流入宿州,全长41.5公里,沿线发现各类文化遗产点20多处。其中柳孜运河遗址、百善运河遗址河堤剖面、五铺大寺庙遗址、唐宋时期村庄聚落、宗教场所遗址、古战场遗址及古墓葬等,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如珍珠般镶嵌在运河岸边的村镇田野中,丰富了淮北市境内隋唐大运河的内涵和申遗的价值比重。

——摘自郭云修《情系大运河——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前前后后》

(1)简析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修筑大运河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2024-02-21更新 | 11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十校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疑,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A.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B.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书撰写成为了民间的潮流D.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