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 道试题
1 . “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赘:男方到女方落户)”材料所述现象对秦国产生的积极意义是(     
①户数和国家赋税增加   ②形成奋发图强的社会风气
③打击了秦国旧的习俗   ④瓦解了分封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4-02-2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18次组卷 | 37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司徒是西周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掌管民众并兼管军队、土地、赋税的官员。春秋时期,司徒的地位逐渐上升。战国时期,司徒的职权逐渐弱化,地位也渐趋下降。司徒地位的沉浮,反映出当时(    
A.贵族政治的消亡B.社会变革的潮流
C.经济发展的停滞D.君主集权的反复
2023-11-02更新 | 228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4 . 春秋列国主要在国都设防,在边区要塞关隘设防的很少。战国时各国防御严密,城堡林立皆驻军设官镇守,并有亭障烽火等报警系统;各国甚至还在边境上修筑大规模、相互连接的防御工事,被称为长城。这一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     
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B.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周王室进一步衰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袭贵族占76%;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室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材料现象说明当时(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D.官僚政治基本确立
2023-10-1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三家分晋”现象反映了(       
A.春秋时期诸侯混战的开始B.西周传统政治秩序的破坏
C.战国七雄争霸局面的形成D.五胡内迁导致中原政局变动
7 . 西周制度中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然而在湖北出土的曾侯乙(战国早期)墓中却完全采用了九鼎八簋的组合方法,并且陪葬的物品中有一套完整的编钟。这说明战国时期(     
A.礼乐制度遭到挑战B.民族交融频繁C.私有财产开始出现D.宗法观念淡化
2023-09-27更新 | 223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测历史试题
8 . 据图1、图2可知,当时(       

图1   春秋列国形势图                                             图2   战国形势图

A.传统政治体制焕发生机B.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变化
C.频繁战争阻碍社会进步D.统一封建国家趋势形成

9 . 《史记·田齐世家》记载,田常弑齐简公后,“惧诸侯共诛已,乃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韩、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至田和时虽然齐国已事实上尽归田氏,但田和依然托魏文侯请周天子将他列为诸侯,列于周室。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的卿大夫并未掌握实权B.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C.共主观念仍具有一定社会土壤D.新兴地主阶级致力于变法运动
10 . 历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拥有。而诸侯只能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不仅出土了曾侯乙编钟,更惊现了一套完整的“九鼎八簋”。这说明(     
A.曾国综合实力强大B.曾国有称霸的野心
C.礼乐制度完全瓦解D.曾国生产力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