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对政治活动的重要影响,提出了诸如“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合纵连横”“远交近攻”“屯垦戍边”“富国强兵”等思想。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地缘政治思想的特点是(     
A.形成了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B.偏重实践,经世致用
C.注重处理中国与邻国的关系D.源远流长,连绵不断
2024-04-19更新 | 382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福建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租税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派遣,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国君集权的趋势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
C.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D.周王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2023-12-11更新 | 318次组卷 | 37卷引用:2020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二次高考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3 . 据下面两幅图可知,当时(     
A.传统政治体制焕发生机B.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变化
C.频繁战争阻碍社会进步D.统一封建国家趋势形成
4 .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出土地点出土器物备注
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范: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故城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发现东周冶铁遗址六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西平乐银山岭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材料二 公元前374年,稷下学宫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齐国故都临淄,由齐国国君创办,存续150余年。临淄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都会城市之一,城中有冶铜、制钱、漆器、丝织等诸多手工业工场。而稷下学宫则成为各种学术流派的集聚之地,……稷下诸子中,稷下黄老之“道”、孟子的“仁政”主张、荀子的“隆礼近法”思想等都是在实现哲学突破的同时,对新的治国理念和统一天下之术的探索与论辩。

——摘编自王志民《世界教育史上的双子星座——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论纲》

材料三 下表

都城名称面积(平方公里)重要发现
东周王城9.20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曲阜鲁国故城10.00房址,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宫殿遗址等
临淄齐国故城18.00(大城面积)大城内有排水系统、街道、手工业作坊等宫殿区位于与大城相连的小城
湖北楚国都城(郢都)15.96制铜、陶等手工业作坊,房址,宫殿遗址等
河北燕下都(燕国都城之一)32.00宫殿、手工业作坊及居民区

——摘编自夏鼐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1)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稷下学宫办学特点,并简析其历史贡献。
(3)材料三中表为考古发现的东周王城和部分诸侯国都城规模。提取材料三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东周时期的社会变化。
2023-11-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作者旨在强调(     
A.法家思想的合理性B.民心思统的渴望
C.完成统一的迫切性D.文化一统的需求
2023-10-1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中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是指曾经强大的晋国和齐国逐渐被异姓大夫势力所瓜分、取代,周王室反而顺应形势,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和田氏为诸侯。其本质上反映了(     
A.兼并争霸日益频繁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
C.大夫僭越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依然强大
7 .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如图是“战国形势图”,符合齐、赵、韩、魏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①④③
8 . 据下图可知,战国时期(     
A.礼崩乐坏,百家争鸣B.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C.诸侯纷争,社会动荡D.君主集权,变法图强
9 . 战国时代出现“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稍,西周不敢水”的现象,导致”乱莫大于无天子”“天下定于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体现了(     
A.民族凝聚力增强B.统一成为历史趋势
C.宗法制遭到破坏D.秦朝建立的合法性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壮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及其与贵族的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种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摘编自刘焕曾、张文喜《新编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变化图,试分别说明造成以上形势的原因。它们呈现出什么发展变化的趋势?图1到图2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022-10-12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莆田锦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