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
2020-11-2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二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专制政策摧残了社会文化D.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魏氏春秋日:“魏文帝驾崩以后,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魏明帝曹睿因天气酷热没有为曹丕送葬的行为受到后代史学家的讥讽。”这表明
A.史家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酷暑天气影响曹睿的孝德品行
C.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遭到削弱D.儒家伦理影响史学家价值判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君主个人的价值追求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C.道学理论的发展完善D.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性认识。以下词语中能够反映秦汉时期历史风貌及价值判断的历史概念是
A.赭衣塞路B.约法三章C.文景之治D.焚书坑儒
2020-04-15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0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没有认识到儒学的价值,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

材料三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材料四 ……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根据材料一,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秦始皇为“把儒学列为禁绝传播的学说之一”采取了什么措施?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武帝是怎样实施的?
(4)根据材料四,你认为现代治国的方略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西人文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各自的文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中西人文精神仍熠熠生辉。

材料一   中国古代,作为国家主流思想的正统儒学,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现世。人类一切活动,均以人类自身的存在与人类社会的完善为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依赖人类自己。正统儒家否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崇拜或信仰,坚持依靠人类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在国家治理与社会管理方面,强调从人的本性与特征出发,构建有效的规范体系与管理机制,特别注重在精神引导方面,根据人性的善恶,确定道德的主导作用。

——摘自朱勇《中国古代社会基于人文精神的道德法律共同治理》

材料二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启蒙思潮首倡人文主义,也从此奠定了西方人文主义的基本传统。从词源说,Humanism(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源于拉丁语Humanitas(人文的),其基本精神在于强调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它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封建意识形态、等级制度和宗教神学。17—18世纪,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把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出现了天赋人权论,认为人的平等、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但是被君主制国家剥夺通过暴力革命来夺回它们。人本主义成为为资产阶级革命张目的政治口号。

——摘自王寒松《中西人文主义精神比较》

材料三   西方以强调个体价值为特征的人文传统,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同时又引发出若干弊端;中国强调社会人格的人文传统,缺乏自发走向现代的动力,却有可能在经过现代诠释以后,为克服某些现代病提供启示。因此,不能简单对西方人文传统或中国人文传统一味褒此贬彼,而只能将它们置于历史进程中加以具体分析,并试图在现代生活实践中探索二者统合的可能性。

——摘自冯天瑜《略论中西人文精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正统儒学思想中体现人文精神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西人文精神的差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如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019-12-01更新 | 259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0年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