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

时间移民措施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五十万人谪戍之。
秦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材料二   东汉末年,原居我国北方地区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因气候变化、瘟疫肆虚,开始向长城以南气候温暖的农业区域转移。魏晋以来移民规模更大,游牧民族的内迁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人地压力,而游牧的习性使他们把大片农田变成牧场和彼此厮杀的战场,原居的汉人只有移民才能求得生存。此时南方地广人稀、治安稳定,北方流民趋之若鹜,移民迁入长江、淮河流域,最远迁至闽江、珠江流域。其中不乏中原世家大族和政府官吏,许多官员连同原来治所内的人民一起迁徙过来,在侨置州郡县内继续行使职权。大量移民在南方定居下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衍德《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魏晋时期移民的不同,并分析魏晋时期的移民现象的影响。
2 . 两汉时期,经济最发达的是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其次是巴蜀和淮北,再次是淮南、汉水流域和长江下游以南的丹阳、吴会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以许洛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区域得以恢复,吴国所处的长江流域得到有效开发,以益州、成都为中心的巴蜀区域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B.经济发展深受政局影响
C.政权分立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D.古代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 . 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可以用五个词来概括,即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门阀大政治、江南大开发、佛教大盛行。该历史时期是(     
A.春秋战国时期B.魏晋南北朝时期C.五代十国时期D.辽宋夏金元时期
4 . 东晋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出现“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臣。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专制皇权加强B.统一局面形成
C.士族势力增强D.政治腐朽衰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面的县城数量变化表(单位:座)从侧面反映了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765669
长江流域342611

A.北方的经济已被破坏B.南方人口数接近北方
C.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D.统一之下的割据趋势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7 . 《洛阳伽蓝记》冲记载,某使臣到洛阳后感叹道:“自晋(南朝)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的这一变化得益于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孝文帝改革的实行
C.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快D.方田均税法的实施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对雅典公民的财产等级划分和政治权利分配

等级等级名称财产资格分享的政治权利
第一等级500斗级年收入500麦斗以上可以担任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骑士级年收入达300麦斗可以担任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双牛级年收入达200麦斗可以出任低级官职
第四等级日佣级年收入200麦斗以下有选举权无被选举权

(1)梭伦曾经写诗描述他的改革措施:“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结合所学知识合材料一信息,谈谈梭伦改革确立财产等级制度的意义,他是否真正做到了“一视同仁”?

材料二   ……,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


请回答:
(2)材料二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实际上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其影响是什么?
(4)试分析说明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两次重大改革或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
2021-04-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2019-01-30更新 | 3508次组卷 | 49卷引用:甘肃省通渭县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
①实行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②赋税征收严重不均,农民负担重
③民族矛盾日渐突出④冯太后崇尚“汉法”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