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与商鞅变法相比,北魏孝文帝改革面临的不同问题是
A.反对派的阻挠
B.君主权力受到威胁
C.民族关系复杂
D.地方割据势力严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往往因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需及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摘自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材料二、自昔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或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摘自《魏书·食货志》

(2)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

材料三、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01年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成立中央代议机构
——资政院
1911年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3)据表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3 . “时民饥困,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庆历新政
4 . 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民族融合表现的叙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迁居洛阳的劳动者陆续成为中原的农民
B.鲜卑贵族占领良田,成为中原的封建地主
C.汉族人民学习了鲜卑族的游牧经验
D.“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描写了鲜卑女子的汉化结果
5 . 公元529年,南梁大臣陈庆之说:“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与上述现象关系密切的是孝文帝改革中的
A.计口授田
B.设立三长
C.议定俸禄
D.移风易俗
6 .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包括
①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税收
②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③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的稳固
④鲜卑贵族大臣普遍支持学习“汉法”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 . 史书记载,北魏初期“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孝文帝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有
①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之禄
②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③男子十五岁以上,授给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
④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土为万物之元,宜改姓元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8 .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
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2016-12-12更新 | 449次组卷 | 16卷引用:2014届北京市东城区高三下学期综练文综历史试卷
9 . 写于南北朝的某书记载:“自晋宋以来,视□□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中的文字应该是
A.洛阳B.成都C.杭州D.广州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