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北魏太武帝时期,墓葬壁画醒目地绘着毡帐星布、宰羊饮酒的宴饮场面;文成帝时开始出现养殖耕牛的画面;到孝文帝时期,墓葬中反映农业生产的器物数量增多,集体狩猎等场面逐渐减少。这一变化反映当时北魏(  )
A.墓葬壁画风格多元B.农耕文化取得主导地位
C.游牧文化逐渐消亡D.吸取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受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灾异发生时君主发表“罪己诏”在汉武帝时形成了制度。孝文帝是北魏时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     
A.君主权力受强力制约B.灾异现象多于西汉
C.治国理念受儒学影响D.天人感应思想形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       
A.构建和谐社会B.实现国家统一
C.坚持以民为本D.追求天下大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箭”,建立北周的鲜卑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他们此举主要是为了(     
A.学习汉晋王朝的制度文明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
C.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D.谋求与汉族王朝和平共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曹操始屯田许昌,而北制袁绍,南折刘表;许昌之屯,乘黄巾之乱,民皆流亡,野多旷土也,此魏争夺天下之本图也。”由此可知曹操推行屯田制的前提条件是(     
A.大一统国家的形成B.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争霸战争已经结束D.大片耕地成为无主荒地
7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如图中序号与政权对应错误的是(     
A.①——西晋B.②——东晋C.③——北朝D.④——北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设立云南郡,派官员进行管理,他们带去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蜀汉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任用当地土著治理地方。这些措施(     
A.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南迁B.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C.开创了中央管理云南的先河D.稳固了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2023-06-21更新 | 6441次组卷 | 48卷引用: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暑假考(开学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图为甘肃地区出土的魏晋墓葬壁画,描绘了当时民众半农半牧的经济生活场景。据此可推知(       
      
A.民族交融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B.壁画主要反映普通民众生活
C.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继续繁荣D.孝文帝改革实现了预期目标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