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齐政府曾出钱亿万,面向市场筹措物资以平抑物价,救灾度荒,称为和市。和市规定,采购的必须是“土俗所产者”,如在扬州和南徐州“市籴”,建业和江州等先“市米”,再买“丝绵纹绢布”、“胡麻”和“布腊”等。从颁布诏书到执行完成仅一年。这反映了(     
A.专业市镇蓬勃兴起B.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C.民族交融局面深化D.区域经济差距增大
2023-04-14更新 | 1183次组卷 | 17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北魏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士庶通婚。北魏文成帝拓战浚曾下令“皇族师傅百王公侯及士民之家,不得与百工使巧卑姓为婚,犯者加罪“,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也曾下令”皇族贵戚及士民之家,不得与非类婚偶“。这反映了(     
A.北魏的民族歧视B.士族的利益受到侵犯
C.中央集权的加强D.门阀政治的畸形发展
2023-03-18更新 | 400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主要处于分裂时期B.民族交融趋势只限于北方
C.南方农业超过北方D.佛教开始传入并逐渐兴盛
5 . 朝代的更迭蕴藏着重要的史实,观察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知识结构图》,在下面①和②的横线上填写朝代正确的是(     
A.①东汉 ②北魏B.①西晋 ②前秦C.①西晋 ②北魏D.①前秦 ②北宋
6 .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的影响有(     
A.北方自然环境遭到破坏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南方政权更加统一稳定D.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性、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材料三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在战国七雄中实力较弱,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变落后面貌。卫鞅闻是令下,西入秦,因景监求见孝公,留下了“四见商鞅”的美谈。商鞅变法围绕“富国强兵”展开,君臣二人及变法集团之间形成了很高的政治默契。鼓励农耕、奖励军功、推行郡县制和户籍改革,为“富国强兵”的整体战略服务。变法从徙木立信开始,立信于民,使其遵从。毅然处置了公子虔和太子傅公孙贾,破除了“刑不上大夫”的铁律,给反对势力以致命打击。商鞅变法使劳动力得到了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造就的崭新秦国,使其在列国征伐中立于不败,对后世秦国历代君王的统治打下了深刻的政治烙印。

——摘编自郑炜《浅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成功的改革,通过推行均田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完成了鲜卑族及北魏统治下的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封建化过程。经过孝文帝的主动融合和以后的发展,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鲜卑族在生产、生活方式上的转变促使了整个社会习俗的改变,鲜卑和其他民族的加入,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改革后,人口增加,国库充盈,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焦兴青《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采取了迁都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是(     
A.导致南朝政权的更迭B.加强了民族交融
C.促进了江南经济开发D.取消了士族特权
2022-11-17更新 | 403次组卷 | 26卷引用: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考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
2022-11-16更新 | 4469次组卷 | 53卷引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