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   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2023-10-16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然其都地贫民寡,无鱼盐之利可取,周边亦有他族扰边;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鲜卑族与汉族交往日益频繁,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无论是在在政治体制还是经济生活上,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分析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措施。
(3)谈谈你对材料三表述观点的认识。
3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
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迁到洛阳的鲜卑贵族一律将籍贯改为洛阳,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晋以来汉族社会的士族阶层,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1)归纳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孝文帝改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材料二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以为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摘编自欧阳修《文忠集》卷113《论逐路取人札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对“门阀政治”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的表现并简述科举制的兴衰历程。
2023-06-04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

材料二   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特点。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      
(3)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2023-04-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魏晋至隋唐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孝文帝及其改革,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魏书》载“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学者蔡美彪研究得出“自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100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80余次”。历史学家朱大渭认为“孝文帝改革是西晋末年以来将近200年间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的一个历史总结。它以政权的力量,采取行政措施和法律形式,促使内迁的数以万计的鲜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同汉族更快地融合起来。”

——摘编自《魏书·高祖纪》、蔡美彪《中华史纲》《朱大渭说魏晋南北朝》

材料二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自古贱夷狄、贵中华”的理念,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特征和孝文帝促使胡汉“更快”融合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北方民族关系大变动给中国南方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民族理念。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其对周边各部族采取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整体效果。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迁都的进行,大批鲜卑人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他们中的多数人不会说汉语,生产生活不能自立,故怀恋旧地者为数不少。孝文帝当机立断,要求年轻一代禁绝鲜卑语和北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一律使用汉语;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要葬在河南,不得还葬平城。同时,他还规定免除从平城迁居洛阳者三年的租赋,鼓励他们在朝廷新授给的土地上耕种;移民中的许多人还被选为羽林、虎贲,充当禁卫军。于是,从平城一带迁到洛阳的鲜卑人全都成了河南郡洛阳县人,他们开始经营起小块土地,筑起房屋,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农民。

材料二鲜卑人原本是游牧民族,喜欢以物易物,其商品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孝文帝下令铸造太和五铢钱,还允许民间私铸,但不论公私冶铸,都必须讲究钱币质量。不能杂以他物。新币铸成后,孝文帝下令新币可在京师及诸州镇通行,内外百官俸禄也都按绢的标准折价给钱,每匹绢折钱二百(文)。五铢钱很快通行于北方各地,商品交换在黄河流域活跃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司马牧牛《千年争锋——中国历史上的牧耕大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洛阳后面临的挑战,并归纳北魏孝文帝为巩固迁都成果而施行的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济影响。
9 .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确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的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
2019-10-11更新 | 485次组卷 | 2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