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惰。

——据《礼记》

材料二   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制度。汉武帝时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依人曰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并取消资产限制,这使得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据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这个制度初行时,“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但担任中正官者往往就是大族官僚,而中正所要品评的是“衣冠士族”,也是为大族士人服务的。所以这个制度的出台,注定要成为官僚大族维持特权的工具。

——据张凯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四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九品官人法不再适应形势,于是废除了按照门第高低选用官吏的九品官人法,代之以科举制。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西周至隋唐选官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时期察举制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实行的意义。
2024-05-20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南北朝时期,西魏宇文泰颁布新制,在用人上奉行唯贤是举,不限资荫;梁武帝颁布诏书,强调不论士庶高低还是门第高下,只要考试合格,就可以选录为官。上述人才选拔制度(     
A.反映九品中正制已经废除B.巩固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C.为科举制确立准备了条件D.扭转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唐朝刘晓上疏:“国家以礼部为考秀之门,考文章于甲乙,故天下响应,驱驰于才艺,不务于德行”。贾至认为科举忽视先王之道,滋生了小人之道,“致使禄山一呼而四海震荡,思明再乱而十年不复"。据此可知,科举制(     
A.出现了重才轻德现象B.选拔了德才兼备人才
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D.反映了价值观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据此可知,唐代(       
A.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B.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
C.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D.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唐玄宗时,润州刺史韦铣虽为高门却不同意让“门第贵盛,声名籍甚者”为婿,坚持嫁女于进士裴宽。尚书李翱的女儿看中文士卢储,李翱遂招其为婿。后来卢储中了状元,一时传为佳话。这反映出唐代(     
A.科举取士成为选官主要途径B.封建门第观念已经消除
C.科举制推动了社会观念变迁D.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加强
6 . 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选官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二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选官制度的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邓之诚《唐之制度科举》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三与所学,分析科举制有何积极意义。归纳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3)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2024-03-27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唐朝诗人杜牧鼓励侄子认真学习,赋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据此可知唐朝实行(     

A.察举制B.九品中正制C.荐举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科举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从而在社会阶层间出现等级中的升降、贵贱间的对流,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材料主要阐述了科举制(     
A.动摇了统治根基B.增强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9 . 唐代诗人孟郊和白居易曾经即兴作诗如下图。这反映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27岁)

A.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B.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特权
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D.科举制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
2024-02-09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九一六学校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调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唐代乡贡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牒,即科举应试者的家状,包括籍贯、父祖三代名讳、年龄、相貌、所习本经等。只要考生德行无缺,名实相符,一般政府皆准许其报考。这(     
A.明确了科举录取标准B.加快了社会阶层流动
C.平衡了南北地区差异D.扩大了州县的自主权
2024-02-0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