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北宋立国之初规定隐匿工商异类、僧道归俗之徒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到了淳化年间,宋太宗下诏允许工商子弟中的有才之人参加科考。这一变动(     
A.提升了商人的经济地位B.确立了科举选官的标准
C.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有学者指出,新制度(两税法)的用意在于造成中央与各州之间的协议……在定额税制下,中央放弃了控制地方经济细节的权利,以换取一项定额缴纳税金的承诺。这表明两税法实施的意图是(       
A.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B.调和中央与地方关系
C.消除地方割据的基础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唐代科举考试“取士不问家世”,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但对于应举人也有德行、职业身份等限制
唐代科举考试之前,士子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称为“行卷”希望博得赞赏;也允许官员向选举机关推荐,称为“公荐”。
唐朝后期,应举者中出现了许多贫寒子弟,应举及第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
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例一开,工商业子弟应举者比比皆是。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就是商人之子。
宋代真宗朝始,各级科举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试卷经由点检试卷 官、参详官及知贡举官员三级核定成绩后,方能拆封,公布等第。
两宋时期,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远远超过了前后各代。当时的135 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途径获得出身。
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古代科举制度运行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加以简要分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唐朝初期盛行“行卷”,即应试举子将自己创作的诗文择其佳者,在考试之前投献给当时的名公贵卿,以获得他们的赏识,从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希望。天宝元年(742年),政府规定,应试考生要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作为最终确定中第与否的依据之一。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     
A.优化了科举考试的程序B.可以选拔出实用性人才
C.易降低科举考试的效用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高宗时期,大臣刘晓评述当时士风专注“驱驰于才艺”,以致出现“朝登科甲而夕陷刑辟”的情况,并认为“日诵万言,何关理体;文成七步,未足化人”。这实际上(     
A.提倡关注官员文化素质B.提出了复兴儒学的希冀
C.要求反思当时选官制度D.主张以科举来引导士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的关键程序,由此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     
察举制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经试用考核再任官职
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各地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官职
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通过者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
①官员选拔更为公开和公平 ②儒学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③重文轻武的风气日益浓厚 ④中央逐渐加强对选官的控制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汉末年,民间兴起了乡闾清议品评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到了曹魏时期出现“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这可用于说明(     
A.选官制度改变利于激发官民责任感B.九品中正制标准是门第
C.曹魏统治者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D.曹魏亟需人才巩固政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卫瓘曾上疏称中正“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惟以居位为贵”;刘毅《论九品有八损疏》第一条也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材料反映了该制度(     
A.废除了贵族的世袭特权B.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C.使门阀世族完全垄断国家政权D.阶层固化局面得以改变
22-23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其租庸杂徭悉省……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以尚书度支总统焉”,这段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A.魏晋租庸调制的形成B.唐朝安史之乱的原因
C.唐朝赋税制度的改革D.清朝土地兼并的加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士大夫通过其官宦仕途,包括地方官经历,致力于建立局部秩序或地方秩序。正是这!大夫孜孜不倦的努力,打下了帝国的基层根基。礼治是社会秩序的构建机制,士大夫是礼治的载而科举制可谓是礼治的专业化过程。材料意在说明科举制(     
A.拓展了读书人积极入仕的渠道B.夯实了基层管理的社会根基
C.促进了封建思想和文化的传播D.构建了礼制文化的制度框架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