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唐朝时期的绘画选材多以释道人物画为主,所谓“以人物居先,禽兽次之,山水次之,楼殿屋木次之”。但至五代十国时期,绘画选材内容逐渐转向以画家居于其中的出水为主,释道人物画的阵容趋于衰落,山水、花鸟、动物画的阵容日趋壮大。这一变化是因为当时(     
A.国家政治局势的衰颓B.儒学正统地位的消亡
C.开明文化政策的实施D.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2024-05-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智慧上进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对《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名多取用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唐代人名多取用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这一变化反映出,魏晋至唐代
A.佛道思想逐渐深入底层民众B.三教合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C.已经出现了儒学中兴的迹象D.中外文化交流的趋势加快
2021-11-26更新 | 552次组卷 | 28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唐代以后,雕版印刷的图书数量逐渐超过手抄、石刻拓印等方法制作的图书,从前分散于民间的只刻印一些日用小品短文的小作坊逐渐发展为集中大规模地印刷成套经典书籍的大工坊。这些变化
A.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传承B.阻断了儒学世俗化趋势
C.推动了造纸技术的革新D.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普及
4 . 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并不以印度造像中毕钵罗树为原型,而是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为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B.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
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024-04-19更新 | 234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隋唐统治者这些举措(     
A.消除了佛道对儒学的冲击B.推动了选官制度的持续变革
C.有利于巩固儒学正统地位D.遏制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2023-11-2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唐朝时期,每年七月十五既是“祭祀祖先、济拔先亡”的秋尝节,又是“朝拜上清、消灾祈福”的中元节,还是“目连行孝、取桃腊佛”的盂兰盆节,当天僧尼道俗同日而节,倾城巡寺随喜。民众心中带着敬天法祖的意愿,或去道观焚香祭拜孤魂野鬼,或去寺院施盂兰盆供。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三教合一的思想兴起B.社会信仰的多元化内涵
C.佛教世俗化趋势明显D.异域文化与本土相结合
7 . 唐代,禅宗六祖离能提出"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其三世徒怀海禅师制定的《百丈清规》(寺院章程)主张:丛林以无事为兴盛,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处众以谦恭为有礼。由此可知,唐代(    
A.儒学独尊地位牢不可破
B.佛教融合儒道思想
C.佛教注重维护礼乐制度
D.三教并行趋势显著
8 . 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为理学兴起创造条件B.是儒道相融合的产物
C.反映儒佛融合的趋势D.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2023-11-28更新 | 167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新泰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9 . 东晋僧人慧远说:“如令一夫(沙门)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是故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阙(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慧远的理论旨在(     
A.吸收儒家思想B.实现佛教的本土化
C.助力佛教传播D.迎合三教并行趋势
10 . 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论语》等课程下移为普通乡村教材。南朝人顾欢在乡中学校外旁听的是《孝经》《诗经》《论语》;北魏后期的刘兰在家乡随师所学的也是《春秋》《诗经》《周礼》。魏晋南北朝时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
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2023-01-16更新 | 41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4月月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