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统一帝国形成后,民族认同意识进一步增强。司马迁在《史记》中,以黄帝为华夏第一帝,将“五方”之民,将秦、楚、越,以及中国四边的匈奴族、南越族、东越族、西南夷等的祖先一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去,成为古代中国人“同源同祖”的渊源,由此构建了由五帝三王起始的中国五千年的政治与民族、文明的历史。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在北魏前期,由于民族本位意识……汉化处于不自觉的状态。……北魏孝文帝以其非凡的勇气、魄力,矢志不渝地推进鲜卑族的全面汉化改革,将北魏汉化运动推向高潮。他的一列列汉化措施,使得鲜卑上层与汉族上层融为一体,使鲜卑族的主体部分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孝文帝在文化上汇通南北,大量汲取南朝文化,不仅补充了北朝文化的缺失,更有助于消除南北朝歧见。   

——胡阿祥《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材料三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被视为今日中国的疆域。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在民族认同方面的贡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政权汉化的特点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
2023-03-2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郴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681年,康熙北巡塞外,蒙古诸部将原喀喇沁、敖汉等部的游牧地献给清廷,康熙在此地建木兰围场作为皇家狩猎场。史书记载,自1683年至1820年在木兰围场共举行狩猎活动105次。木兰围场的设立(     
A.有巩固北方边防的政治目的B.对提升军队战斗力成效卓著
C.旨在传承蒙古骑射文化传统D.说明清廷重视锻炼人的体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图为我国古代北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内地关系的三种模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模式一下民族战争非常频繁导致民族关系持续恶化
B.模式二下少数民族政权加速封建化并实现国家统一
C.模式一、二下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模式三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得到巩固与加强
2023-02-25更新 | 196次组卷 | 4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家国情怀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


“中国观念”是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来的传统中国各民族对多民族国家统一体认同的观念,是基于文化、历史、地理三者一体的整体国家观念。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境内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中相互冲突与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大一统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民族观念共同作用,保持了传统中国在文化、地理、历史上的完整性,从而把中国各民族整合到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之中,维护传统“中国观念”经千年而不衰。

——据陆勇《传统民族观念与清政府—— 以“中国观念”为视角》

材料二:

       明朝形势图(1433年)                                                       清朝形势图(183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观念”的核心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明清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步定型”的观点寻求依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初在边地设置总兵镇守制度,由武将负责军务。永乐八年,皇帝令“内 官带象牙圆牌,临阵看视”,有立功将士,则“即给予牙牌收执,径赴大营 奏知,关给堪合,以凭陛赏”;此后,渐成制度,“内官在边者……非总兵所能治”。这一措施旨在(     
A.解决北元的军事威胁B.打击世族权贵势力
C.平息文官集团的不满D.加强对边疆的控制
6 . 下表反映了清朝前期中枢机构及职权的演变。该表说明(     
掌权者中枢机构及职权演变
顺治帝明确为皇帝负责的内三院对六部有监督权,对奏章有票拟批红权;后来又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让学士“分班入直”“掌议天下之政”
康熙帝利用“南书房”处理政务;实行奏折制度
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常日直禁廷以待召见”
A.君主集权逐渐强化B.封建中央集权体制走向完备
C.满洲贵族尽失特权D.中央强化官吏之间相互监督
7 . 据考证,雍正皇帝平均每天阅读奏折后批复八千字,每年只有在自己生日这天会休息一天。这一现象体现了(       
A.皇帝心存百姓B.奏折制度形成C.社会矛盾尖锐D.君主专制加强
2022-12-24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元明清黄帝陵祭对比表,该表说明(     
A.文化认同程度决定了王朝的兴衰B.民族矛盾是元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王朝的长短取决于民族文化政策D.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2022-12-15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四)历史试题
9 . 在清代,很多人都把内阁称为中书省,将入阁叫作登政府,又比拟大学士为前代的相国、宰执,“其实每日所治之事则阅本也”,再就是协助皇帝做些礼仪性的工作,材料说明清代内阁(     
A.渐成事实上的行政中枢B.成为了变相重设的宰相
C.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D.代表皇帝接待外国使节
2022-12-11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康熙在位时有秘密奏事权的官员仅百余人,到雍正时则增加到一千多人,不限品秩而且奏事官员相互不知,“一切听闻皆可上报”。秘奏外加皮匣,官员派亲信送抵京城,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批答。雍正帝这一做法旨在(     
A.提升决策的科学性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D.完善行政监察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