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明神宗实录》载“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明中期,《广东通志初稿》载“山主……每山开炉,少则五六座,多则一二十座,每炉聚集二三百人,在山掘矿,煽铁取利。”这反映了
A.官商分利推动了手工业发展B.传统经济中亦有近代因子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日益普遍D.摊丁入亩便利劳动力流动
2022-04-01更新 | 502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昆山市学则优教育培训中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3 . 苏州碑刻博物馆《永禁机匠叫歇碑》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苏州城内从事纺织业的机匠发动大规模聚众"叫歇"(罢工),最后以机户在改善机匠待遇的基础上,呈请官吏行文"永禁""叫歇"告终。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4 . 苏州吴江盛泽镇自明清以来就成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素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之说。明末清初,盛泽镇长春桥、泰安桥等处就出现了织工“桥头待雇”的现象,据此判断以下信息不正确的是(   
A.盛泽丝绸业主要为了满足自家需要
B.体现当时在江南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桥头待雇”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表现,他们是雇佣关系
D.“盛泽丝绸,衣被天下”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2020-09-2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盛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嘉靖《吴江县志》)。“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咸萃焉,遂成巨镇。”(同治《盛湖志》)

                                                                              ——《盛泽镇志》

材料三:(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四:(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施复夫妇的身份有何变化?表明明朝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和三反映了盛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属于那种类型的市镇?
(3)材料四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这一现象在明清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 造成这种状态的根本原因
7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在社会各个层面折射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大函集》中说:“吾乡左 (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综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些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8 . “商品经济特别发达的江南地区城镇的丝织业等行业里,在明后期出现了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的引人注目的新动向。”这一“新动向”
A.促使中国丝织产品走向世界B.打断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执行
C.有利于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D.使江南城镇发展居明朝之首
9 . 明隆庆、万历年间,苏州“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在苏州出现了机工寻求雇佣机会的固定劳动力市场,机工和机户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
A.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C.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10 . 明代蒋以化《西台漫记》中记载:“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经济新现象是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丝织业的规模扩大
C.生产部门分工细致
D.机器生产成为新宠
2018-03-06更新 | 1023次组卷 | 2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