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3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判断“是役”是指哪场战争?概括此役战败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你对“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A.上海地区近代工业出现B.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中国近代实现了工业化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3 . 下图为1861年某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洋务派相比,其主张的特色在于(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中国)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
A.完整阐述了“中体西用”的内涵B.充分认识到了中国伦理纲常的价值
C.冲击了顽固派对中国传统的坚守D.超越了洋务派富国强兵之术的阐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885年,盛宣怀宣布改组轮船招商局,并颁布“用人十条”,取消了招商局内部事务由众商会议协商的条款,规定招商局督办由北洋大臣专派,招商局人事任命、重大公事,皆需向北洋大臣请示。盛宣怀的这些举措(       
A.折射出晚清近代化转型的艰难B.适应了实业救国的现实需要
C.反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复杂性D.提高了洋务企业的经营效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速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国土的割让,使举国上下如大梦初醒,稍有知识者大多承认了富强之策。”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朝野上下,由此自信心丧失殆尽。外媒却评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

——摘编自施亚英《中国的觉醒与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理解“中日甲午战争:‘既是日本的胜利,也是中国的胜利!’”这句话。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摘编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因此,不管清政府从事改革的洋务派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他们的言行,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

夏东元著《洋务运动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并结合所学,阐述魏源是如何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序幕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洋务运动的目的,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个“军事工业”。简要谈谈你对洋务运动“在一定时期里是体现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的认识。
2024-01-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三新”检测考试历史试题
7 . 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与英德两国签订借款合同,规定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代征四省七处的厘金抵偿部分债款。这遭到所涉地方督抚不同程度的反对。据此可推知(     
A.清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B.列强完全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C.清政府公信力已经完全丧失D.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2023-12-2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江南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分科诊断模拟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下列内容为某学者对近代某次事件特征的概述。该事件(     
以外部压力为启动力
以移植西方的资本主义生产技术为主要途径
以内外结合、新旧结合为基本方针
以土洋并举、以洋带土、以土养洋为模式
A.最早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B.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C.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积极尝试D.寄希望于未掌握实权的皇帝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并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二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稔,可以勤远略。”

材料三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本之木。实际上,晚清出现的几乎所有的社会思潮都与传统的经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鸦片战争后,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小部分开明、务实之士,试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以应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从思想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所谓晚清思潮史,就其一般意义而言,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会的历史。日本通过学习西方,迅速摆脱了民族危机,一跃而成亚洲第一强国的现实,为中国提供了直观的范例。晚清社会思潮中新的思潮往往诞生在旧思潮的母体中,这是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象。

——摘编自陈国庆《论晚清进步思潮的渊源和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曾国藩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晚清进步思潮产生的原因。
10 .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B.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C.是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D.促进了民族意识觉醒
2023-12-17更新 | 313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理)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