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2022高三下·上海·专题练习
名校
1 . 时代教育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人深思。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的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力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材料二1860年代,奕䜣等奏称:与外国交涉,必先谙其言语文字,设工同文馆,招考斗又、天文、算学,采西学、制于器力自强之道。

1898年,康有为奏称:西人之于民,皆思教之而得其用,教之以算数国史、天又地理、化光电重、内政外交之学,惟恐其民之不智。吾之教民,束缚于八股帖括之中,惟恐其民之不愚。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力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2021-08-13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上海卷专用)-一轮巩固卷0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2021-06-02更新 | 178次组卷 | 32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测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从帝王专制到共和政治的转变,开始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021-05-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等级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甚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D.扩大了民众的民主法制权利
2021-01-06更新 | 508次组卷 | 167卷引用:2012届上海市长宁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935 年林语堂曾痛心疾首地评论道:“1911 年的革命不过在种族革命上获得了胜利,它不过是粉碎了一个皇权,而留下了一堆毁垣碎瓦和呛人的尘灰。”此评论
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认为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三民主义
C.为辛亥革命不彻底而深感惋惜
D.强调辛亥革命完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020-12-19更新 | 243次组卷 | 3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行知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辛亥革命C.国民革命运动D.解放战争
7 . “辛亥革命所终结的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政权,而是一种制度。”“制度”当指
A.封建制度B.殖民体制C.君主专制D.行省制度
2020-06-01更新 | 1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普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与“千年帝厦一朝倾”相关的事件是
A.清末新政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
2020-05-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5月质量监控历史试题
9 . 体制能否嫁接

材料一:1919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响应,如火之燎原,11月13日,陈其美通电各省,通电上说:“自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取,则功易于观成。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当为我国他日之模范。”此一模仿美制的建议,随即得到武汉方面的完全赞同,认为那确是一定不易之法。

材料二:事过百年了,我们今日回头看去,这个美国模式从兴中会开始,直至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诞生之时,都被新派人士视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万灵法宝。在孙文主义的各种著作里,中山都不断地慨叹他的道不得行,革命尚未成功,都是信徒们没有去实行他的主义的缘故。其所以然者,实在是党员们知识水平太低,要实行一项新的政治体制,先得认识这项体制,有知才能行!

——摘自唐德刚《袁氏当国》

材料三:面对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种种光怪陆离现象,人们有理由追问,西方政治体制到底怎样发生、发展?它能够像树木一样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移植吗?即使能够移植,中国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条件适合吗?即使上述条件已完全具备,当时的革命党人掌握移植技术的能力究竟如何?

——摘自邹牧仑《长河落日》


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孙中山先生模仿美制为解决中国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2)什么史实可以突出说明孙中山先生所慨叹的“革命尚未成功”?你认为辛亥革命是否成功?
(3)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后中西体制能否嫁接问题的?
2020-05-1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市虹口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C.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D.打到封建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