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8课 辛亥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21-22高三上·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认为今革命之事毕矣,而革命之目的则尚未全达。不良之政府虽倒,而良政治之建设,则未尝有也。这反映出的根本原因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B.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
C.北洋军阀的腐朽黑暗统治D.民主法治政治亟待完善
2021-12-31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广东专用)-一轮巩固卷6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A.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以为,革命是因为统治阶级“失道”“失人心”,社会矛盾激化到了无从解决的地步,民众才被迫揭竿而起的。这意味着革命是“发生”的,而不是“发动”的,是自然来临的,而不是人为制造的。其实革命发生的机制非常复杂,难以一概而论。有的革命是“逼”出来的,有的革命是“造”出来的,更多的革命恐怕是有“逼”有“造”,亦即朝野双方合“造”的。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 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革命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中外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反侵略的进程中,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勇抗争,努力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全国人民反帝爱国的伟大斗志。在国家安危、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同仇敌忾、众志成城、前仆后继、救亡图存”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也正是中国人民怀着深厚的忧患意识,发扬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经过一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有最终百年国耻的洗雪。

——宋凌迁《近代反侵略进程中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材料二   甲午战后,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梁启超)。戊戌政变后,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警醒于民族危机,使中国人看到了群体的形式和力量,为广开民智而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近代中国转化为政治力量。新式知识分子是“中等社会”最进步的部分,但他们的思想、观念并不是直接从中国社会里直接孕育处理的,而是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这与他们所代表的社会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脱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近代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实现民族复兴所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2021-12-15更新 | 286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民国初年,出现了人们竟相从政参政的热潮,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为数几至近百;在一些城市中“今日开会,明日结社,不日男女平权,即日财产平等”。对以上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是政党政治的成功尝试B.违背民主精神导致政局动荡
C.体现了改良与革命之争D.时局变动促进民权意识增强
2021-12-01更新 | 433次组卷 | 2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美资本主义诸强迅速崛起之际,中国历史才步履蹒跚、被迫地步入近代,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的衰亡已成必然。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彻底堕落的满清政府已无力地处于风口浪尖之中了,虽然慈禧太后企图通过“新政”、预备立宪来力挽狂澜,但一切只是徒劳。武昌起义实际上与从前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暴动一样,按常理清廷依旧可以轻易镇压,但这次起义却成为压垮满清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清廷无力回天,这样辛亥革命成功地将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摘编自胡绳武、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第四卷: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摘编自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成功地翻开中国历史新篇章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1年10月14日,美国在一份对华政策备忘录中提出,遵循各国一致确定的“共同方针”,共同商定“一致行动”的原则。这一原则得到各国的同意。这反映出列强
A.对华政策取决于美国态度B.无力干涉辛亥革命
C.维护清朝既有统治D.就维护既得利益达成妥协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政、立宪与革命,是清末三种重要的政治势力,清政府、立宪派与革命派为了各自的政治目标而发动的政治运动。三个运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然而,历史不可能同时向三个方向发展。三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中国政治向近代化道路的迈进。历史的合力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的多样性不能化幼为单一的线条。

——摘编自李细耿《渐政、立究与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研究》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中的观点,自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予以释。(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听。)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许象枢说,泰西有君主、民主和君民共主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其间各有利弊,君主之国“权操于上,议院不得擅施作,弊在独断”;民主之国“权操于下,议院得以专威福,弊在无君”;君民共主之国“君可民否,君不得擅行;民可君否,民不得擅作,立法独为完备”,但这些国家“上情可以下逮,下情可以上达,则一也”。对于当时的社会,许象枢认为“我中国幅员之广,物产之饶,人民之众,甲于五大洲。然而地利不能尽,刑罚不能简,民困不能苏,国威不能振。下有贤才不能遽用,上有庸佞不能遽退,非中国之君不若泰西各国之君也,非中国之相不若泰西各国之相也,上下之情膈焉故也。是故中国……设议院其有利于国家有不可偻指计者”。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许象枢认为西方三种类型国家有何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的先进知识分子会持何种观点,说明理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学者考证,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原地方督抚仍任民国政府要职的有11人,占原督抚总数的25.6%,先任职后退隐的有12人,占总数的28%。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A.未能铲除传统政治力量B.得到地方督抚全力支持
C.推动了广泛的社会变革D.以完成民主革命为宗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