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 道试题
1 . “文革”"时期,工业建设仍得到发展。1965年,全国企业总数是15.8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6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1.2万个:到了1979年,企业总数就达到35.5万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4万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1万个,而且企业规模普遍扩大。这些企业的创办(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力B.造成了国家财政的流失
C.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D.缓解了社会就业的压力
2 . 1956一1976年,我国涌现出以李四光、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他们的先进事迹突出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敬业守信,敢于创新B.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C.改革开放,与时俱进D.坚持科学,崇尚民主
3 . 下图是1953年中国高等学校招考专业分类情况,这说明当时中国高等教育(     

A.满足人民精神文化诉求B.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C.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D.彰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24-02-22更新 | 203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六)历史试题
4 . 从1956年开始,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队都通了电话,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了(       
A.城乡贫富差距逐渐缩小B.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强大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D.国家建设重心转向农村
5 . 下图为196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立志建设新农村》宣传画,与该图片信息相符的是(     
A.农业生产合作化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国民经济的调整D.大规模上山下乡
2024-02-0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4届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根据中共中央建立稳固后方基地和建设三线的号召,江西举全省之力,积极投身于“小三线”建设,不仅负责自己承担的“小三线”企业的设计、施工,做好各种水、电等配套设备,还配合省外施工方组织民工参加工地建设,做好迁入江西的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等相关工作。由此可知,江西的“小三线建设”(     
A.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B.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C.增加了江西省的财政收入D.配合了国家的战略需要
2024-02-06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1958年,王金波创作了《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词,“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不管是一寸钢还是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咱们都要用得巧”。这首歌的歌词(     
A.推动了新政权经济恢复B.有利于塑造时代新风尚
C.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重建D.反映了工业化如火如荼
2024-02-04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     
A.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
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D.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
2024-02-02更新 | 206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造成支出大于收入和收入大于支出的原因分别是(     
年份19591960196119621963
总收入(亿元)487.12572.29356.06313.55342.25
总支出(亿元)543.17643.68356.09294.88332.05
收支差额(亿元)—56.05—71.39一0.0318.6710.20
A.抗美援朝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B.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创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杀敌,在消灭了大量敌人的同时,自己付出了巨大牺牲,但是在长期艰苦抗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中坚力量。

——摘编自曲青山《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材料二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布局不合理,绝大部分工业建立在沿海地区。这种畸形布局,使上海和沿海沿江地区的工业受日本侵略的严重威胁。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实施工业内迁计划。机械和纺织工业在西南西北的发展,成为战时后方工业的中坚。重庆、昆明、桂林、西安、宝鸡、兰州、汉中、衡阳、邵阳等城市,都逐渐成为初具规模的工业中心。

——摘编自张宪文《试论抗战时期的国民政府经济战略的转变》

材料三   广大建设者们怀着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抢速度的决心,经过长达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三线地区国防工业的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技术力量都已超过一二线地区。许多长期不发达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涌现了几十个中小工业城市,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摘编自郭德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发起全面侵华的标志,如何理解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意义。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