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文书御天下”,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书政治”的传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公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殷商甲骨卜辞中已有“令”“告”“册”等公文雏形,西周出现“命”“诰”“誓”等王命文书,分别用于授官赐爵、发布政令或训诫臣僚、征伐誓师等重要活动。但总起来看,这一时期的公文文种及数量还很有限,较为系统的行文关系尚未形成。秦汉时文书种类增加,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云梦秦简《内史杂》云:“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王充《论衡》云:“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材料二   唐代正式公文达到15种,更加规范,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宋代公文文种全方位增多,地方官府间及中央与地方间文书往来远胜前朝,这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叠床架屋直接有关。元朝皇帝专用文种诏令分为蒙诏和汉诏,以蒙诏为主体,呈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新增了谕旨,可以绕开文官政府直接下达,到清代开始制度化。清代臣子有一特殊的上奏文种——“奏折”,可以直达御前,增强了保密性。

——摘编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文书政治的特点,说明秦汉时期文书种类增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以后文书政治的发展趋势。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秦汉以来古代公文文种变迁的主要因素。
2 . 考课,即对官吏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按唐制,每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四品以下官由吏部考核,三品以上官由皇帝亲自考核。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法,“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秤,四曰恪勤非懈。“二十七最”是根据各部门职掌之不同,分别提出的不同要求。经过考核,定出上、中、下三等九级,每个等级都有相应的考课标准和奖惩办法。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中国古代职官管理的重要制度》

材料二   明中叶以来,官僚主义愈演愈烈。隆庆二年张居正给穆宗所上的《陈六事疏》中指出,当时的官场风气是“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纵委徇”。万历年间经由神宗皇帝批准推行“考成法”。其一,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酌量道路远近,轻重缓急,确定完成期限。上述事由、环节分别登记在三个账簿上;其二,六部和都察院分别按照所留帐簿底本,对相关官员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逐月检查。如果未按期完成,则必须如实申报,否则以罪论处。六科根据账簿登记,稽查六部的执行情况,内阁根据帐簿登记,稽查六科,并对隐瞒不报事例进行惩处。明代史学家谈迁评价张居正:“江陵立考成法,以为制治之本。向者因循玩愒,至是始中外淬砺,莫敢有偷心焉。”又曰:“中外凛凛,毋敢以虚数支塞。行之十年,太仓之积,足倍数载。“

——摘编自陈国平《张居正改革中的考成法考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考课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出台的背景及发挥的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   《权利法案》作为美国的宪法修正案,更侧重于从侧面保护公民的权利,其从如下几方面限制立法权;首先,第一条修正案明确规定不得立法的事项来保护公民的宗教自由、言论自由和集会请愿权;其次,第三至八条修正案通过赋予公民宪法上的程序性权利来维护其实体权利。“不得立法”条款在立法权行使的边界上建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国家的立法权始终不能逾越公民基本权利的藩篱,有利于立法者时剧反思自己的权力界限,并通过程序正义和公平去维护实质正义和公平。

——摘编自张凌飞《浅析<权利法案>对美国立法权的限制》

材料三   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于废除政治强制,遵守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共同的规则,以宪法规定的方式获取政治资源。一开始表现为思想家的构想,然后,政治家借助群众的力量将其细化为若干改造现行政治生活的要求……将其形式化、法律化,固定为一种永久性的、历史性的进步。

——应克复《西方民主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权利宣言》出台的背景及体现的原则。
(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权利法案》保护公民权利的特点及主要方式。结合所学,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蕴含的启蒙思想。
(3)结合所学,以美国近代民主制度的确立为例,阐释材料三的观点。
2022-06-04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宜兴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调研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三   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或者把决议提交适当的讨论,因为我们认为言论和行动间是没有矛盾的;最坏的是没有适当地讨论其后果,就冒失地开始行动。这又是我们和其他人民不同的地方。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四   苏格拉底反对城邦官员的“抽签选举法”,认为此法愚不可及;“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去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不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他还发现,由于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他们极容易受一些同样没有政治知识、但擅长说服技术的蛊惑家的影响和控制,从而在一种盲目激情引导下作出种种错误的决策。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决策方式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3)综合材料三、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意义及弊端。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垢(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重视历代法制经验,命人制定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除了包括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内容,刑律特别规定了刑事处罚原则,如“十恶”“留存养亲”等。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可保子孙统治无忧,规定“一字不可改易”。不过,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是为“权宜之法”。另外,明太祖还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汇编了酷刑惩治官民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并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商品贸易的法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并评价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今中外都重视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中外选官制度变化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中,政治统治一直保持着中央集权,社会管理却相对分散,以士绅为代表的地方精英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当地事务。士绅多是有声望并且有钱有势的人,通过他们的威望和人际关系来影响地方事务。他们既参与统治过程也参与决策过程,很多有关公共福祉的事情如赈灾、修路等都有士绅的参与甚至负责,涉及到政府主要职能的诉讼,也会因为士绅的介入由公堂转为民间。士绅阶层的影响力与地方政府权力影响力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共同维系着大一统国家的治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协商政治的特质》

材料二   乡绅是中国明清时期活跃于乡村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阶层,拥有国家所赋予的法定特权,明代政府不仅规定乡绅本人可免除徭役,且可惠及其家庭。这就产生了一种“非正式权力”。这种非正式权力与官僚的正式权力之间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区别,并彼此形成制约。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的代表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使国家与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他们如同一个“缓冲带”,减少着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摩擦,增强着社会结构的弹性,使一个庞大的帝国机器得以灵活的运转。

——摘编自徐祖澜《乡绅之治与国家权力》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农村经济的日益表落,乡村建设从萌芽理想状态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会运动。乡村建设运动以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为来源,试图寻找一条全面改造农村的道路。乡村建设的主要目的和内容是试图对旧有的农村政治、农业经济和农民素质进行具有一定现代化性质的改造,即组建村学、乡学,对乡村政治进行自治化和民主化的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推行企业化和市场化的股份制合作社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教育,对农民素质实施如识化和文明化的普及教育。尽管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带有一定的缺陷,但显示出了一种比较系统的具有一定现代化意义的农村建设路径,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摘编自虞和平《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农村改造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乡绅治理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推行的特点,并简要评价乡村建设运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是宗族统治的鼎盛时期,宗族体系十分发达,整个社会如同一个大家庭,通过分封制的形式建立起来,以宗法制作为维系的纽带。天子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诸侯国是由天子分封的,卿大夫的采邑则是由诸侯分封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有天然的血缘联系和政治婚姻关系,既是亲戚,又是君臣,自然就形成了下级贵族臣服于上级贵族、全体贵族臣服于天子的政治隶属关系,表现出鲜明的等级色彩。

——摘编自雷海宗《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不久行中书省便成为固定行政区。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各省设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又有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分管省内各种事务。丞相、平章大多由蒙古亲王充当,权力极大,除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吏以外,有权自选官吏。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西周政治制度推行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元朝地方体制较之西周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不同的原因。
9 . 官吏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等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

——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材料二   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大服务,选拔有效的班子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

——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特点。并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新阶段”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英国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
(4)从中英两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可以得到怎样的认识?
2021-11-05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以别于四邻较为落后的民族,后者相对华夏族被概称为“夷”。春秋争霸史主要是齐、晋两国与楚国争夺霸权的历史,这本身就带有华夷之争的性质。……楚国也在北向争霸的漫长过程中逐步向华夏集团靠拢……同时,华夷关系并非只有斗争一面,双方也存在密切的和平接触与交流。以婚姻为例,双方通婚的材料见于史载者颇多。……秦灭六国,诸夏为一,秦始皇接受了邹衍的“九大洲”理论,欲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最终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陆。

——《元史·地理志一》

材料三   一向足智多谋的孙中山看出要召集知识分子做组织者,必须有一套革命理论。在知识策划方面,他想出了一个“三民主义”。第一个即民族主义,意味着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第二个即民权,即人民的权利和权力;第三即民生,按照古代含义,它意味着百姓生活得不错。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华夷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帝把“边疆之土与四境夷狄尽数吸纳到帝国的政治结构之内”的具体举措。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元朝管理边疆的举措。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举措和法令,概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将“人民和种族结为一体”的具体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