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议会是国民的代议机关,拥有立法、组织、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权。从法律角度讲,英王是权力最大的统治者,但实际上其活动是属礼仪性的,只是形式上履行批准手续。英国首相本人首先是由选民选出的下议院议员,然后经本党议会党团选举成为政党的领袖,如果他领导的党在大选中获胜,他就能被女王任命为首相,因此,政府首脑既控制内阁又控制议会。而美国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多种角色的领袖——国家元首、党的领袖、武装部队总司令、政府首脑和主要的立法创始人。总统的产生是先由各选区选民选举“选举人团”,再由“选举人团”选出总统,总统选拔的政府人员,需由参议院批准,但总统所领导的党不一定在参众两院成为多数党。

——摘编自董海岭《浅议英美两国议会与政体的区别》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各地选举条例规定,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一切赞成抗日与民主的地主、富农、资本家以及国民党人士,均享有同等的权利,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参加各级权力机关参议会的选举,又都有被选为人民代表参议员和公职人员的权利。所有选民不受性别、职业、财产等限制,各级参议会名额和人民代表的产生均以一定人口数为基础,即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相等。在陕甘宁边区,相比于土地革命时期,各级参议会的参议员一律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即自下而上,全部实行直接选举。抗日根据地所实行的选举制度,使人民群众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参政热情,创造出人民当家作主、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政治局面。同时,影响与推动了全国特别是战后的民主运动,具有新中国雏形的政治意义。

——摘编自丁俊萍《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归纳抗日民主政权选举制度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将之置于与行政机构并列的位置。在历史演进中,监察机构的体系越来越严密,相对于行政机构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历代政府重视监察法规建设,坚持依法监察,监察法规逐步完善。监察机构职权涉及察德、察政、察能。同时,为防止地方分离,整肃吏治,历代统治者都重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监察以常驻为主要形式,并辅以不定期的或定期的巡按制。此外,监察御史作为风纪之官,品秩虽低,权势却十分显赫,甚至享有“便宜从事”和“风闻奏事”的特权。但是,监察机关的独立是相对的,其监察功能的发挥受到皇权的极大制约。

——摘编自林志强、张旭日《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特征研究》

材料二   监察官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比较特殊的官职,其产生、职权伴随着平民和贵族的长期斗争。随着共和国历史的发展,监察官基于实践的需要,其权力不断扩大,从最初的人口和财产调查权,到后来的公民道德监督权,再发展到元老遴选权,监察官的地位日益神圣和显赫。由此看出,监察官的权力扩张恰好对其他官员起着很大的制衡作用,从而推动着古罗马共和宪政的平衡与发展。

——摘编自连佳《浅议古罗马共和宪政下监察官制度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古代中国与古罗马监察制度特点形成的原因。
3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荀子·君道》的解释,治理统治、理顺,治理思想在中国广博而久远。西周重视宗法礼治,认为礼崩则乐坏。孔子生于乱世,推崇克己复礼,孟子突出民本主义,认为维护人民利益才是治理之道。汉帝国则把军事力量与文明教化结合起来,外儒内法,巩固大一统。明清坚守德刑兼济的治理思想,各自延续国祚二百多年。

——摘编自蓝志勇《东西方历史经验中的治理思想》

材料二   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

秦朝秦朝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
两汉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
唐朝唐朝立国之初就在沿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
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
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从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

——摘编自富成慧《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现代性研究》

材料四   一旦议会与总统出现分歧和矛盾,这一体制无法立即通过新的选举来征询公众的意见。在激烈的党争之下,两党间关系的沟通缺乏制度的载体,美国政党在组织上缺乏欧洲政党所普遍具有的制度性协调手段……政党恶斗不顾及国家大局,近九成美国民众对此感到厌烦和反感。

——周淑真、袁野《美国政党政治与政府关门危机的关系》

不同的利益集团,包括各种政党、民族、宗教,可以通过协商形成共识,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举前、选举中、选举后的协商,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

——李君如《中国人民在政治问题上不要妄自菲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思想的精髓。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辛亥革命是我国从传统政治迈向现代政治的分水岭”的主要依据。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国初期为“克服西方民主的缺点”而采取的民主制度有哪些?并谈谈你对协商民主的认识。
2024-01-2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初年(1723年),清廷为对滇东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对原来土官治理区域加以区别,为开矿政策的推行扫清障碍就是这一系列治理措施的目的之一,很快矿业得到快速发展、清代云南矿业走向了繁荣期,云南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铜产区。为了把滇铜运往京城、乾隆时期、云南总督张允随还主持开发了金沙江,以便从水路运铜。清代在边疆地区还设置了铺递路线,仅云南就设置铺递路线460余处,形成了一个联通全省的交通网络。清代统治者继承了元明重视教育的传统,在西南地区积极兴办学校,如云南省府州县的学宫,在前代60余所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余所。清廷还通过巡阅的方式来加强西南边防、戍守边陲、以期达到保疆固困之目的。

——摘编自吴喜、杨永福《论清代前期对西南边疆的治理思想及治策》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于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列强不过是想要获取利益的“外夷”而已,只要满足其利益便可与之“结与国之欢心”。但国内的武装起义却是威胁清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因此,只要能够维护其统治的利益,那么边疆亦可弃。直到大片国土的沦丧已经逐渐威胁到清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之后,清政府才开始转变传统的治边政策,即推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政策,清王朝也逐渐由王朝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变。但是清王朝依旧没能摆脱落后封建制度的桎梏,没能有效地整合国家,也没能实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而清政府治边政策或者说治边战略上的失误正是这其中重要的原因。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代前期治理西南边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调整边疆治理政策的原因,并谈谈其对现代边疆治理的启示。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后期,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迁移大融合时期,在北起辽东,南达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里,华夏族(注: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是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和一些少数民族通过长期战争,兼并和融合,迁移和交往,有了日益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交错混居通婚现象非常普遍,逐渐融合成一个稳固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

——摘编自沈益民、童乘珠《中国人口迁移》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人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工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包括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大军,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都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指出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的原因,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俗和仪式的礼仪规范对古代社会的百姓影响甚大。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规范,特别是在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礼仪形式中规定了大量的道德规范和要求,以此实现在社会层面的教化,有力地塑造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儒家德治教化的社会路径还包括古代各类学校的教育与经典传习,以及家族宗族和乡绅的乡约教化等,这些社会化路径都体现了对人情、人义的塑造,构建了整体的社会文化网络,有效实现了政治与伦理的双向同构,达到了“化民成俗”的德治效果。

——摘编自沈小勇《以文化人化民成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围绕“德治思想与教化实践”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4-02-01更新 | 54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中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华夏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吸收融合,逐渐孕育汉民族实体
两汉抗击匈奴,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隋唐隋朝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唐蕃会盟;文成公主入藏
辽宋夏金元榷场贸易;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
明清改土归流;社会上层各族间的通婚通行

——摘编自姜凯风《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

材料二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内容,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建国初期,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在经济、文化建设中照顾各民族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十八大以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这也为世界各国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李正华、张金才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并说明推动该趋势形成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2024-0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1912—1928年),工人群体是社会保险的主要对象;针对其他群体(如急需救济补助的灾民、难民)的社会保险极少。北京政府于1914年颁布《矿业条例》,其中就含有工伤补偿的社会保险因素。在劳动立法运动的推动下,劳工提出,“一切保险事业,需由工人参加规定之,以保障所有在政府的、公共的、私人的企业和机构内的工人之损失或危险”,劳工希望以此推动北京政府建立雇主和国家分担保险费的社会保险制度。这迫使北京政府在1925年颁布了设有劳动保险条款的《工会条例草案》。1927年颁布的《工厂条例》涉及工伤、医疗及生育等劳动保险内容。这一时期本应由政府主导并强制推行的社会保险,实际上主要由企业主导。

——摘编自王爱兵《民国初期社会保障实践研究(1912-1928)》

材料二   我国工伤保险覆盖面发展统计图

——整理自《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20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工伤保险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实施效果,并简述判断其实施效果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07—2020年我国贯彻实施工伤保险制度的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都保持着良好关系,唐蕃之间和亲,还数次会盟,唐朝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在岭北、辽阳、甘肃、云南等地区设置行省,实行与中原一样的管理体制,与内地一样征收赋役。邻近内地的藏汉区,仿内地制度设立路、府、州、县。西域设置了宣慰司,普遍任用土官,可管理由地方民族组成的土军,但朝廷也可调用土军。在南方,委任少数民族首领,肯定其利用资源的合法性,同时官府掌握收回资源占有的权力。

——摘编自周平《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朝前期开拓和巩固边疆的举措

中央

设立理藩院,主管蒙古、藏族等民族事务。

东北

打击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北方

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后在蒙古地区设盟旗、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西北

打败漠西蒙古准噶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物。

西藏

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西南

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东南

打败郑氏政权,1684年,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包括唐朝与元朝边疆治理的异闻之处。
(2)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同古代边疆治理的意义。
10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南京临时政府的公文程式创荆辟莽,大胆改革,废除称谓上之恶习与文字上的避讳,以平等的姿态与精神始立民国第一个公文程式,影响深远。北洋政府时期虽出现短暂的历史倒退,特别是袁世凯为称帝而逐步恢复旧式专制式的公文程式是对民主政体与近代化公文程式的亵渎,但总的来说,北洋十六年统治时期,基本沿用或保留了民初公文程式的许多做法与精神。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公文程式的改进方面更是高歌猛进,政界、学界、社会舆论一起加入讨论公文程式改进的行列中,极大地推动了公文程式的革命。时人曾谓公文革命的原则有三方面:“一是要澄清封建遗毒,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二是要打倒‘推、拉、拖’的师爷积习,建立分层负责的制度;三是要改良公文体裁,以适应时代需要。”而19271949年的公文程式的改革皆能程度不一地在上述三个方面有所体现。但民国时期的公文程式仍有缺陷,公文文种的封建集权专制的缩影,如令、呈、批等仍旧承袭旧式用法。

——摘编自李章程《民国时期的公文改革与行政效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公文程式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民国时期公文程式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