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对中国秦汉到隋唐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时期特征
秦汉帝国的成立
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
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
请从上表中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70年大事表(部分)

时间

代表性事件

1949— 1959年

开国大典(1949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 10月);第一座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1956年7月)

1960— 1969年

周恩来访问亚洲六国(1960年4月至5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 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建成通车(1968年年底)

1970— 1979年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1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高考(1977年8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深圳蛇口港和蛇口工业区开始建设(1979年7月)

1980— 1989年

中央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正名(1982年1月);法定教师节确立(1985年1月)

1990— 1999年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992年1月至2月);香港回归(1997年7月);1998年抗洪 抢险(1998年夏)

2000—2009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年12月);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2003年10月);成   功举办北京奥运会(2008年8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提出(2005年8月)

2010—2019年

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2012年11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2013年6   月);“精准扶贫”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1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 (2015年4月);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7年4月);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 坛(2017年5月);中共十九大胜利召开(2017年10月);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年5月)

——据中国社会科学网— 国史网《新中国七十年大事点读(特别策划)》等整理

表格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些代表性事件。任选一个阶段,围绕这一时期的时代主题或时代精神自拟论题,并另举史实加以阐述。(要求:阶段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良好的国家治理,制度是决定性的。“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这是从历史中得到的启迪。下面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

朝代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
王位世袭制
较完善的官僚系统;内外服制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原始民主传统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汉初内外朝制郡国并行制:汉武常“推恩令”:刺史制
三省六部制道州县制:唐中期以后“藩镇制度”
北宋“二府三司”路州县制:设“通判”
中书省行省制:设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宰相;设内阁.废除行省,设三司
设军机处省府(州)县三级制:督抚制

——摘编自朱绍侯、 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上表为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12-08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东六校共同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下表是学者们对中国古代部分王朝特征的不同看法。

王朝特征
豪民社会;儒法国家
律令社会;世界帝国
科举社会;租佃社会
市民社会;白银时代
士绅社会;“大一统”王朝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表中王朝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加以阐释。(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影视塑造的劳模形象统计(部分)。

时段代表作品作品特点
19491965《伟大的起点》等人物的“激情状态”与”竞赛意识”作为一种内驱力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走向,其中,劳模作为奋进精神的核心驱动力起着关键作用。
19661989《逆光》等“文革”十年中的劳模形象,显示出一种特有表征—阶级斗争的典范。劳模逐渐弱化其生产本性,转而成为某种高度典型的“斗争英雄”。20世纪80年代,劳模主体意识觉醒,对个体理想勇敢追寻。劳模的“集体”属性开始缓慢向“个体”属性挪移。
1990年至今《蒋筑英》等这一时期劳模题材电影往往以真实经历改编和文献纪录片的多重弥合,传达出历史的厚重感与影像的真实感;从叙事结构与视听层面来看,劳模的讲述方式增加了“拼贴式的、时空跨越式”的讲述方式和他者视角,更加接近观众审美需求和主流情感的路径。

——摘编自王飞翔《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银幕劳模变迁》


根据上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如下表为20世纪初的中国,科举制的废除前后出现了如下几种论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论述出处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1905年10月15日

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18年8月29日

自科考既停以后,改设学堂,凡入校读书者声均称学生,所读者,皆教科书,至十三经,全行废除,禁止不读,最重洋文洋字,虽无秦始皇而较焚书坑儒尤甚……

刘大鹏(清末民国时期山西的一位乡绅)著《退想斋日记》
针对材料的几种论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历史问题并予以解决。(要求:问题具体,史实准确,逻辑严谨。)
7 . 积谷备仓是古代社会救济的重要手段,下表为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隋朝到清朝粮仓经历的主要变化

朝代粮仓设置时间名称所在地存粮来源管理和监督
隋朝585义仓捐献社长
唐朝627义仓附加税
北宋963义仓州县附加税地方官
南宋1181社仓乡村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元朝1269义仓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明朝1529社仓附加税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清朝1654年(1679年)义仓
社仓
城镇
集市
捐献地方管理,官员监督

——萧公权《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


提取表中有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子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8 . 回望20世纪,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下表为20世纪中国外交历程中的部分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事件
1900年代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俄、日等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
1910年代
1920年代1922年,华盛顿会议与会九国签署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
1930年代1933年,国联大会通过关于中日争议报告书
1940年代1943年,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签订《开罗宣言》
1950年代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60年代1964年,中国与法国正式建交
1970年代
1980年代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0年代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000年代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1910年代和1970年代的中国外交补充一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材料:

材料   下表内容摘编自张希清《中国科举考试度》

目录内容摘编
第一章科举考试制度创立科举制度究竟创立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科举制创立的标准存在着分歧。
第二章考试科目隋代贡举科目大概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四科。唐太宗之后,又有很大发展。唐式则天前后,增加了五经、三经及学究一经。
第三章应举人贵格宋代工商杂类、曾犯刑责,不孝不悌、为害乡里等不得应举,元、明、清具有“倡优之家不许应试”的规定。
第四章考试方法宋代采取封弥制,亦称糊名法,是将试卷上的举人姓名、年甲、三代、乡贯等密封或去掉,代之以字号,以防考试官在评定试卷时徇私作弊的种制度
第八章科举考试制度度除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蓄。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最终被废除。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体系泡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时间名称主要内容
春秋时期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两汉时期编户制度汉政府把百姓编入政府户籍,实行按编户征收人头税、田租、徭役和兵役。(租以土地计,较轻;人头税以丁计,较重)
唐朝租庸调制两税法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田租,交纳谷物),调(人头税,交纳帛或布),以绢或布代替徭役为“庸”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分夏秋两季征税。
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
清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之中,征收统一的赋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1-01-09更新 | 764次组卷 | 20卷引用:重庆市合川区北新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1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