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始末

时间经过
1912427吉林省临时议会成立。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议会有议决地方法律、预决算、地方税收,答复地方政府咨询,监督地方行政,弹劾违法官吏等权力
329
420
吉林都督陈昭常两次任意修改银元银与吉平银(吉林地方货币)的比价,给吉林金融、经济造成了极大混乱
630吉林省临时议会去电大总统、参议院,弹劾陈昭常贻误地方、违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四事,请予陈昭常辞职
730吉林乌拉镇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议事会、董事会分别上书陈昭常与议会,请求“陈督自今而后拥护议会,博采群言,挽回议会代表……化除官民猜忌”
此后吉林省临时议会大量列举陈昭常违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信用亲信、纵容官吏贪赃等事实情况进行弹劾
1913
613
袁世凯批准吉林都督陈昭常辞去都督兼民政长职务

——据李万彦《民国初年吉林省议会弹劾都督案》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任选一个角度对民国初期的社会政治进行评析。(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亚长期存在以朝贡体系为特点的国际秩序,这一国际秩序以天下观、朝贡体系二位一体为历史逻辑。天下观是自先秦逐步形成的涵括中国和“四夷”的空间和秩序观念,朝贡体系是天下观理想模式的现实映照,二者互为表里,不能相互脱离。朝贡体系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制度及背后的观念并非一成不变。朝贡体系中的册封制度从封赐爵位到不断添加内臣化官爵、再到仅封爵位,从“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到清朝划分朝贡诸夷和通商诸夷等,都显示了内外观念的逐渐变化。而民国时期从华夷观念走向“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是一个”,体现了中国已经从内部完成了对天下观、朝贡体系的历史逻辑的超越。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维护了古代东亚和平》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1号卷·A10联盟2021-2022学年(2020级)高二下学期开年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庞氏家训》由明朝中后期广东南海人庞尚鹏所著。主要内容包括“务本业”“考岁用”“遵礼度”“禁奢靡”“严约来”“崇厚德”“慎典守”“端好尚”等共8章。最后用歌谣形式编写“训蒙歌”和“女诫”部分并予以专列。《庞氏家训》甫一问世,其“遵礼度”一款即有四条“已入乡约通行”。以下为《庞氏家训》部分内容的摘录

慎典守书籍为人蒙命脉,须置簿登记,依期晒晾,束之高阁,无令散失,以全先人手泽。
端好尚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量力勉图,各审所尚,皆存乎其人耳。予家训首著士行,馀多食货农商语,皆就人家日用之常,而开示途辙,使各有所持循。
训蒙歌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
女诫男女相维,治家明肃。贞女从夫,世称和淑。事夫如天,倚为钧轴。爱敬舅姑,日祈百福。教子读书,勿如禽犊。
请选择《庞氏家训》中的某章内容或多章内容,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一览表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二里头遗址

出现海贝、仿制贝

北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开始出现铜铸币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春秋战国

形成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明、清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晚清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西汉至唐初

统一铸造五铢钱

南京国民政府

实行法币改革

铸行“开元通宝”钱

2016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中国历代货币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就其中的一种趋势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5 .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阅读案件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案件“误伤已父”案“血亲复仇”案“醉酒杀人”案
案情甲的父亲乙和丙争吵打斗。丙用佩刀刺乙,甲随即用棍棒还击丙,误伤了自己的父亲乙。甲应该被怎样论处?谦之几岁大时,生母去世,他的父亲将她暂时掩埋在田边,后被同族人朱幼方放火焚烧……长大后,他亲手杀了朱幼方,然后到官府自首。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酒醉杀人并逃亡,官吏抓捕他的父亲投进监狱。上官兴自首请罪,请求释放他的父亲。
按法律断案按照《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杀伤父母的人……要在市上斩首示众。”按照《晋律》规定:“处理亲属间犯罪时,应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判断罪责的轻重。”按照《唐律疏议·捕亡》规定:“杀人的判处斩首。”
实际断案甲未被判罪。
理由:董仲舒认为儿子看到父亲被人打,出于孝道用杖击打对方,即使打错了,也不应该治罪。
皇帝肯定谦之的道义,免了他的死罪。
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皇帝下诏赦免上官兴的死罪,改判流放。
理由:上官兴自首请罪,以求释放他的父亲,属光大孝义的行为。

(注:“误伤己父”案摘译自《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血亲复仇”案摘译自《晋书》卷五五;“醉酒杀人”案摘译自《旧唐书·王彦威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渤海高氏是一个世代跻身上层集团的显赫家族,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从这个宗成走出的王侯将相如过江之鲫。高适出生于704年,其时家道已经中落。他自小一心渴望建功立业,恢复祖上的荣光。723年,二十岁的高适独自闯荡长安,希望能谋得一官半职。但当时进士科录取人数很少,而且即使高中进士,也有不少人因为不能通过吏部的考核而无法为官。在求官无果后,高适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城郊定居,开始了半耕半读的隐居生活。753年,已届五十岁的高适西出阳关,进入名将哥舒翰的幕府担任书记。757年,高适作为淮南节度使平定了永王之乱。762年,他又因为成功平定西川兵马使叛乱而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负责镇守四川。后来,因对吐蕃作战失利,高适被改任为刑部侍郎。765年,高适去世。

——据郑烃坚《高适:从村野诗人到封疆大吏》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景,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对该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要求:简要写自所视取的情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阐释要:生确全面。)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西方史学家认为:西方代议制造成了使人们的希望彻底破灭的状况,公共事务变成了党派及其追随者分赃与妥协的对象,政治完全不是精英的事业,倒成了一个可疑的阶层所从事的勾当。议会制度之所以不堪,绝不是因为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由于议会普遍地背离了议会政治绝对应该遵守的三项原则:一是公开性,二是辩论,三是充分地保障言论自由,特别是议员的言论免责权。

—摘编自霍志勇《代议制的基本原理》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节假日概况

汉代
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除此之外,一年中还有腊日、伏日、元日、社日等节庆假日

唐代
永徽二年,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谓之“旬休”;一年共有53天的节庆假日,包括皇帝的生辰放假三天,佛诞和老子的诞辰各放假一天

宋代
官吏的日常休假,沿袭唐代,仍是十日一休沐。宋代一年有54天节庆假日,最长的是新年和冬至,各放7天。宋代不认同佛诞和老子诞辰是法定假日

元代
在公休事宜上一改宋代旧制,虽保留了“十日一休沐”的旬假制度,但节假日骤然大减,共计16天

明代
取消唐宋以来官员的旬休制,代之以一月一休制。公假较元代进一步缩减。明代将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取消,只保留元旦、冬至、元宵三节休假

清代
清代基本沿袭明代公休制度,在此基础上取消例行的日常公休,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法定节日休假串联,谓之“封印”休长假

——据杨联陛《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表》等


根据材料,概括我国古代节假日变化的一种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趋势准确,阐释清晰,逻辑严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

改革类型

特征

示例

成功

模式

高效执

行模式

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

集中执

行模式

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

失败

模式

弱执行

模式

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

强创新

模式

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

——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


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