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7 道试题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1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0次组卷 | 34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妇女争取选举权的方式从温和的宪政方式发展到激烈的“战斗”方式。但英国政府长期对妇女的政治诉求充耳不闻,使得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陷于僵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妇女们很快从和平反战转为支持和参与战争,从舆论宣传到实际参与,从工厂到志愿者工作,从办公室到战地服务,妇女们全面积极地参与战争,这使得英国男性不得不承认女性在各个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改变了首相强硬的反对态度,使议会在立法形式上的分歧逐渐消亡,同时,妇女运动也由激烈的“战斗”转向平和。1918年,英国年满30岁的女性户主获得了选举权。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议会的职能与权力出现了重大变迁。1911年通过的《议会法》规定,下院(平民院,议员由选举产生,任期5年)通过的财政法案无须经过上院(贵族院,议员由世袭贵族充任,无固定任期)的赞同,上院在收到财政法案的一个月内,需呈送国王批准;下院连续通过的多数公议案,若连续三次遭到上院否决,下院可直接将其呈送国王批准。1949年的《议会法》又将上院对下院通过的议案的拖延期由2年缩短为1年。按照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院。据估计,在二战后历届政府中任职的贵族只有1520名(截至2006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英国所有重大的政策都由与首相关系密切的阁僚商量决定,且内阁决定政策时从不进行表决,全由首相决定。

——摘编自祁建平《英国议会制度的变迁:从“议会主权”到“行政集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英国议会民主制发展变化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推动英国议会民主制不断发展的因素。
2023-05-21更新 | 18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的中央机构,临摹了唐代的框架,虽有三省,但已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二 府三司”的中央行政中枢体制,即中书门下掌行政事务,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 中枢与枢密院持文武两柄,号“二府”。“二府三司”各有分工、相对独立,惟皇命是从,理论上互不统属。此外还设有台谏系统,“台谏”乃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谏官事权重大,设立初期可“纠绳天子”,随着台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官制改革,取消了“纠绳天子之权”,台谏转而“规谏宰相违失”。在高度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下,中央机构难以长期保持这种分权制衡的状态,积贫积弱的局面也随之产生。

——摘编自李艳《宋代中枢机构的构成及其制约机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最早提出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原则,这一思想原则以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为核心,三权互相独立而又互相监督,美国的政治分权就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典范。美国国内政治局势已为接受新型的分权思想做好了准备,加之作为曾经被殖民的美洲人,民众渴望更多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因为可以说分权原则在美国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在这种分权原则下,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无权力中心,不存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该原则是一个国家的权力的划分形式,一个国家的权力在谁手中、如何行使,决定一个国家内部的安定团结与发展,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发展方向,这种制约与平衡也为更多国家所认同。

——摘编自吕艳《美国政治中分权原则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中枢权力制衡机制的特点及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采取三权分立原则的原因,并简要评价这一原则。
2022-11-25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欧洲在世界舞台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763至1914年间作为一个欧洲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到1914年时欧洲已称霸全球,这是一个始于500年前葡萄牙船长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时期的漫长过程的非凡顶峰。随着权力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已经一跃而成为世界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国家政治的重要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国际格局的特点。试从政治、经济、文化中任选一个角度说明这一时期欧洲“在世界历史上据有突出地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家族是中华民族的社群单位,兼具着政治和社会双重意义。中国古代家族中,父亲是主宰,可以决定家庭成员的任何安排,具有家庭的处罚权,甚至有对家庭其他成员的人身处分权和生命处分权以及经济权力、法律权力和宗教权力等,其中经济权是父权的保障性力量。中国的族权十分重视对祖先的尊重和崇拜,家族的绵延和宗族的延续都是以对祖先的崇拜为核心,甚至可以说,家族的存在亦无非为了祖先的崇拜。在这种情形之下,无疑的家长权因家族祭司的身份而更加神圣化,更加强大坚韧。

——摘编自叶书瑞《家族主义对唐代法律及司法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老的家族在18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古代的宗法性的祠堂族长制,向现代社会社团方向变革。1928年四川长寿县李姓设立“长寿李氏同宗自治会”,宣称自治精神是建设团体的出发点。这些事实表明一些开化的民众已经初步接受了进化和自治的新思想。1931年江西萍乡泉溪村刘氏修谱,主事人在《凡例》中说:“自治主义,首先家族法约不敢私议,家规自当明订。”

——摘编自冯尔康《十八世纪以来中国家族的现代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族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家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的议会是辉格党和托利党产生的摇篮,议员大多是两大政党的核心成员。英国在政治上的二元性,使其两大政党时刻背负着被淘汰的压力。两大政党为了在中央和地方争权,个个剑拔弩张。两党并不是静止的或固定的,而是随着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迫使政党在两党制的范围内随时重组。在英国的两党制度下,两大政党在社会角色、政治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大政党真正目的仍然还是为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土地贵族以及豪绅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所占据的支配地位和联盟关系,是奔着共同的社会目标前进的。另外,两大政党在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配合的尤为默契。政党是英国宪政体制得以运作的真正主体,在推动宪政体制运作程序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赵静《英国内阁制两党制与其宪政体制的关系》

材料二   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初,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且大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党派利益与个人利益左右着自己的情感倾向,因而模糊了对政治权威的理性构建,党派倾轧,内阁的频繁更迭,使民众产生了厌倦心理。同时,人们的共和观念淡薄,儒家文化仍很顽强,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人治观念也未能向法制观念转变,缺乏规范认同,因而绝大部分党员对于政党政治的知识性认识往往只是一鳞半爪,只知一些名词而不明其真正含义,即使是政党领袖们,也未能认识到西方政党背后一些更深刻的理念。

——摘编自李爱峰   苏全有《发轫、争斗与失败:中国近代政党历程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英两国政党政治实践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初年,“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之条被纳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孙中山主持颁布《文官考试委员会官取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等重要文官考试法律草 案。随后,《文官高等考试令M文官高等考试典试令》《文官高等考试法》《文官高等考试法施 行细则》等相继颁布。民国政府于1916年、1919年先后举行过两次高等考试。关于录取人,“江苏五十六人,合之外交官四人则为六十人,居第一位。湖北四十四人,浙江三十二人, 直隶三十人,江西二十一人,湖南二十三人,四川二十一人,奉天十三人,山东十二人,京兆三 人,又有旗籍一人”。

——摘编自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文官考试地点,第一届仅有南京,第二届为南京与北平(今北 京),第三届又增加广州与西安两市。1934年在全国考铨会议上,甘肃省教育厅厅长指出 “以往中央举行之高等文官考试,本省无一录取者”,计划向大会提议“规定边远省份高考名额”。考试院提出关于边疆省份从宽录取的提案,说“边省教育,尚不如内地发达,若不从宽取录,则人才无普遍登进之机会,对于政治之统一,或亦不无影响”。1946年的南京国民政 府“制宪大会”将“公务人员之选拔,应实行公开竞争之考试制度,并应按省区分别规定名额, 分区举行考试,非经考试及格者不得任用”条文,载入宪法。

——摘编自李里峰《南京国民政府公务貪考^制度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高等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并归纳民国初^高等文官考试制 度确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高等文官考试的改革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改 革举措实施的原因。
2022-10-16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9 . 古代中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祖当贤,后子孙必显,行虽如桀纣,到(位次)从必尊……以世(世系)举贤,虽欲无乱,得乎哉?

——《荀子·君子》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适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是哪一种选官制度?
(2)归纳材料二中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不得摘抄原文)。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的实践中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在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不同群体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抗日根据地内陕甘宁边区民众军民齐心协力抗击侵略者,除了参军外,在支前、拥军、锄奸等其他活动中,根据地群众也积极参与,“甚至连妇女、儿童都站岗放哨”。根据地民众参政议政的热情很高,1937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中,参加选举的选民占到了选民总数的80%;晋察冀根据地参选率更高,参选民众占到了选民总数的80%以上;中心区更是达到了90%;游击区也达到了70%
国统区民众积极抗战,作战英勇,战绩卓越,顾全抗日大局,胸襟宽广;坚决抗日,政治民主,关注民生;中共清廉勤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与旧中国政党和官员截然不同,与国民党形成鲜明的反差,获得了全国各界的好评
国际人士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发表后,西方记者和美军观察组先后访问延安并都对中共作出高度评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稳定亚太地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治修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重要力量;国民党已经丧失了民心,中国共产党才代表中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被国际社会广泛认知,并且受到普遍赞誉和好评,引起了包括美国政府在内的一些国家政府的重视,中共以“抗战、民主、进步”和充满健康活力的形象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李东朗、罗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的构建》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时期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民族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民主建设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构建的有益启示。
2022-09-19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B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