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督抚衙门不置属官,官员自聘的幕僚成为主要行政人。晚清因政务增多,幕僚人数激增,导致管理混乱。1907年,清政府以借用唐宋幕职为形式,进行分科治事的改革,使幕僚成为正式职官。督抚衙门统一设置秘书员和十科参事员,与新官制中央各部院对应,明确其职责范围。清廷没有裁汰原有幕僚,对改革后幕职的资格和级别也不做限制,并仍由督抚任免。方案颁布后,清廷率先从东北三省入手,再以直隶、江苏试点,要求其余各省“十五年内一律通行”。到1911年,至少已有19个督抚衙门实行了幕职分科治事,占全国督抚衙门的绝大多数。民国成立后,省级官署大体沿用了这一方式。

——据关晓红《从幕府到职官:清季外官制改革中的幕职分科治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实行幕职分科治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实行幕职分科治事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大臣傅奕(555年—639年)在政治上不因循守旧,上书《请革隋制疏》。疏中他认为,有隋之季,“违天害民,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天下兆庶同心叛之”。如今官名、律令等仍用隋旧,不甚妥帖。因此,他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变律令,革官名,功极作乐,治定制礼”。同时,他还具体地提出两项改革方案:一是减轻刑罚。他在奏疏中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卫鞅为秦制法,始皇为挟书律,此失于烦,不可不鉴。”隋朝更是“专峻刑法,杀戮贤俊”。因此他主张应减轻刑罚。二是减少官员。他在奏疏中说:“官贵简约,夏后百官,不如虞五十,周三百不如商之百。”他主张官多不如官少,精减官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傅奕上书《请革隋制疏》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傅奕《请革隋制疏》中有关精简官僚队伍的主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组建成一支有7300人的“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至18996月正式成军后驻扎在京畿要地。1900年春,除袁世凯部右军为新建陆军、聂士成部前军接近新建陆军外,其余各军均仍旧制,装备则大多为新式武器。

武卫军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民国后纳入北洋军系统。右军和右军先锋队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未与八国联军作战,保存了实力,成为1905年改编新军第5镇的基础。武卫军仅两年即瓦解。

——摘编自刘凤瀚《新军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武卫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武卫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莽建立“新朝”(8—23年)后,为了缓和西汉末年以来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新政、“托古改制(仿照《周礼》改革)”。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恢复“井田制”。实行五均制,在长安、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其职责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管理市场物价。由政府办理贷款,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货,实行无息或低息政策。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发行20多种货币,价值比例十分不合理,货币贬值严重。由于王莽改制竭力复古,不切实际,所用非人,触动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加之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导致改制的最终失败。

——据百度百科改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改制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改制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国后,教育事业一定程度上受到“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的旧教育观念的困扰。1949年12月开始,党中央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作为培养新时期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全国中小学由此掀起劳动教育热潮。如河南省汤阴县鹤壁完小语文老师李栖鹏讲《斯达哈诺夫》一课时,强调学生应该学习斯达哈诺夫的劳动精神;马焕然老师在讲历史课时,以劳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意义启发学生。少先队组织了《劳动就是幸福》《歌颂我们祖先的劳动》等大队活动,出了《劳动是光荣的事业》的队报。学校利用晚会向学生介绍了曲耀离、李顺达等光荣劳动事迹。在不影响学习和健康的前提下,指导学生植树、种花、布置教室、打扫卫生以及搬砖和砌路。增设以科学实验、手工雕刻等为主的“手工劳动课”。

——摘编自陈彤彤《刍议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的劳动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是如何开展劳动教育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展劳动教育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制定政策时对老年人进行社会救济。据记载,桓公“再会诸侯令曰:养孤老,食常疾,收孤寡”,并且要求“食如言而勿遗”。管仲在粮价上涨时抛出粮食,利用粮食差价收入来抚恤包括贫病无子老年人的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子弟战死沙场或无子的老年人去世,由国家负责安葬。

—《试论管子的养老思想》

材料二   二战后,日本制定了许多强制家庭和亲属进行赡养的法律,如规定直系血亲及兄弟姐妹互相赡养的义务。1955年平均每个日本家庭的成员为4.97人,1975年却锐减到3.44人,1995年减少到2.28人。21世纪初,日本68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8.5%,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国家。因此,日本开始实施护理保险制度,提出“由全社会支撑老年人。”同时,护理保险制度在“家人护理”上也有规定,根据一定的条件对护理自家老人的人支付“慰劳金”。

—王伟《日本家庭养老模式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子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途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日本养老模式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