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刘秀下诏:“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更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这道诏今颁布之后,效果是“条奏并者四百余县,吏职成损,十置其一”“并官省职,费减亿计”。除了并县之外,刘秀还裁撤了许多官职。刘秀改丞相为大司徒,后又删去“大”字。改丞相为司徒,这不仅是名号上的更改,而且是权力上的削减。地方废去郡都尉,州牧改为州刺史,俸禄由两千石降为六百石。建武十三年(37年),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为鲁公。建武二十六年(50年)春正月,“沼有司增百官奉,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刘秀“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而各州之刺史常以八月循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

——摘编自减云浦《略论东汉初年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初年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初年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0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韩知古、韩延徽等人的帮助下建立政权。初创之时,辽境内除了有从事游牧的契丹、奚等民族,还有从事农耕的汉族。当时,“庶事草创”,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对此,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群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其中,“治契丹及诸夷之法”为适用于契丹等游牧民族的法律,即《决狱法》。该法由耶律突吕不奉诏编撰,为辽朝最早的一部基本法典,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断以《律令》”即沿用唐朝律法断案,适用于汉族。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太祖法律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太祖法律改革的特点。
2022-02-28更新 | 1979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1年河北真题变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6月,国民政府开始与各国集体谈判关税自主问题,但由于日本的坚决反对没能成功。国民政府转而寻求个别谈判,首先是与美国谈判。1928725日,宋子文与马克漠在所订条约上签字,即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12月,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2平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2.5%,规定自192921日起实施,这就是第一个“国定税则”。国民政府还对海关进行了改革,在财政部设关务署,专司海关的行政管理,这是中国第一次把海关作为财政部的一个部分而置于自己的管轄之下。在新政策之下,海关保持其行政的高度完整,只恪遵政府命令,掌管征税工作,而摆脱了一切政治性的、超出本职之外的职权和联系。

——摘编自易继苍等《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沿袭明制,从江苏、安徽、湖南等地征收漕粮经运河运往京仓和通州。

清政府设漕运总督(驻淮安)和各省粮储道管理漕运事务,并委任专职同知、通判负责监兑、押运。河运有严重的弊病:运道畅通没有保障,运河有时因水浅无法行船。1824年,江苏高堰运河漫口,河道浅阻,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建议漕粮海运,得到两江总督琦善、江苏巡抚陶澍和布政使贺长龄的支持。1826年,将江苏五个地区的漕粮由上海海运至天津,然后用剥船运抵通州和京仓,这是清代首次办理漕粮海运。道光末年,清政府由于财政紧张,再次筹议漕粮海运。经两江总督李星沅、江苏巡抚陆建瀛等奏准,1848年将苏、松、太二府一州的漕粮改为海运。咸丰初年,江苏常州、镇江和浙江的漕粮也先后改为海运。1855年,黄河在今河南兰考县决口,运道阻隔。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承担漕粮海运。经李鸿章奏准,江北地区的漕粮也开始办理海运。此外,江西、湖北、湖南有时也将部分漕粮经长江运抵上海,海运北上。

——摘编自黎仁凯等主编《救亡图存的近代化改革进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漕粮海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漕粮海运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雍正年间,摊丁入地已在直隶等多个省份推行,浙江也开始筹划全省的摊丁入地。田多丁少的士绅和富裕地主由于税赋加重,对摊丁入地极其不满,以激烈的抵制行动来迫使官府收回成命。巡抚法海为求息事宁人,“即令官员劝散,暂缓均摊”,然而无地贫民又聚众反对。面对矛盾尖锐的双方,新任巡抚李卫“出示开导,召集城乡老民面谕,着令听候编审,务使均平,不致偏累”,暂时平息了矛盾。但反对摊丁者并未放弃抗争,士绅借乡试时机,制造事端。李卫只得亲自调动文武官员,严词警告闹事者,动用武力将闹事者强行驱逐出城,勒令解散,并抓获首要分子,平息了事态。事后李卫上奏清廷,要求严惩幕后指使策动的士绅,防止应考举子群起响应,阻挠摊丁入地。李卫的举措得到朝廷的肯定,雍正下诏停止浙江士子参加乡、会试,给该省士绅造成重大打击,其对抗官府的势头也大大削弱,摊丁入地在全省得以顺利推广。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性事件研究-以浙江、湖北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摊丁入地在浙江推行遭遇抵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摊丁入地在浙江得以推广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魏苏绰当政时,逐渐确立了一套新的户籍登记制度。新的户籍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个部分。在户口方面,要完整地记录各户的人口情况,不受田、不纳租不服役的中、老、小、黄家庭成员,甚至死亡、迁出的成员,都要无遗漏地进行登记。土地、奴婢、耕牛过去是资簿登记的重要内容,现在也被列入新的户籍统计之中。在土地方面,详细登记受田的丁男、丁妻、丁婢的口数;应受田若干、未受田若干,受田中麻田、正田、园宅各若干,受田率是足或几分未足;受田人所受各段土地的亩数、方位及四至。在赋税方面,包括每户的户等,全家人口的详细情况,全家应纳租、布、麻数量等内容。由于苏绰创造的这种户籍制度格外强调各种统计数字,所以被称为“计账户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魏户籍登记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魏户籍登记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1·河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 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凤凰网历史专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1-05-02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河北卷)01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行地区历来贫困落后,又面临着日本侵略者长期残酷的掠夺、封锁和军事进攻,经济受到极度摧残,边区的财政经济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邓小平从太行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财经建设的具体方针政策:在各项生产事业上,实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建设方针;提出厉行节约,实行生产和节约并重的原则;全面实行统筹统支,严格财政纪律,杜绝挪用公款公粮现象;规定一切机关、部队均不得直接向人民筹粮筹款,所需经费由政府供给;经济生产事业上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同时放手让下面自力更生,允许以相当的收益归各生产单位所有;积极开展劳动竞赛,推广“责任制”,组织军队支援群众生产,建立各种互助合作组织等。

       ——摘编自任敬东《邓小平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实施财经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在太行根据地实施财经建设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朝科举考试出题范围局限于四书五经,时间一久,人们就能够揣摩到试题的大概内容,于是各类应试的范文应运而生。大部分应试者不再认真研读四书五经和领会其中的意义,而是整天背诵应试的范文,以求饶幸中第。-旦侥幸中第,便志得意满,不能在道德文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明世宗登基之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大量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肆虐横行,北方地区蒙古鞑靼又频频南下。为革新政治,巩固皇权,即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明世宗采纳内阁首辅张璁建议,要求“科场文字务要平实典雅,不许浮华险怪以坏文体。”派遣京官为地方主考,提升乡试官资格。发展武举,完善科举体系。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中期的科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世宗科举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世宗科举改革的意义。
2021-04-29更新 | 16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1高二下·河北衡水·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庆历新政是北宋仁宗庆历年间,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进行的一场改革运动,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旨在
A.节省耗费以减轻人民的负担B.解决当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C.把重农抑商上升为基本国策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