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管仲对齐桓公提出“九惠之教”,其中一项要求是对遭遇灾荒之年的农民进行“赈困”《秦律》中规定“盗徙封”者(私自移动田界的人),要被施以“赎耐”(耐:剃去鬓发的刑罚)。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与小农具有共生关系B.国家实现对土地的直接控制
C.各国倡导仁政和法治兼顾D.农民对国家权力缺乏依赖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材料19815月,在面临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国家劳动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在一些地区开始试行变招工为招生的改革试点,推动学徒制度的改革。19893月劳动部下发的《关于印发<学徒培训制度改革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提出了学徒制改革的方向:“应该逐步实行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相结合培训学徒工的方法,既可利用企业生产现场,加强学徒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又可利用学校(培训中心)课堂教学,加强学徒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学习”,这标志着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学徒教育制度的终结。同时,国家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实行职业教育分流,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与普通高等中学的招生已接近11,以企业为主的学徒制被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代替,学徒制由企业为主,转向以学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郑荣奕《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我国学徒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字拉丁化,是晚明“西学东渐”思潮下的产物。它的肇始,是以拉丁字丹为汉语(字)注音。是时,来华的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宇注音。这波拉丁化风潮,以清军入关、一统华夏的方式而戛然而止。

近代以来,基于彻底改变汉字字形,而代之以拉丁字母的拼音方式使用汉语、书写汉字之风兴起。其中支持者、参与者不乏文化界振聋发聩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都发表过赞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见,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守旧势力的复辟也暂时中止了“汉字拉丁化”的讨论。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刘半农、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再次祭起“汉字拉丁化”的大旗,指出汉字是“带病的遗产”,疾呼“只有汉字拉丁化一条路可走了!”,钱玄同信誓旦旦地说:“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尽管如吴宓、辜鸿铭等学者持论反对汉字拉丁化,但终究扛不过以“自新”“改革”为号召的“先锋派”。

1955年10月,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最终通过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拼音化向着“拼音作为拼写注音工具,从属于汉字”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舟楫《为什么汉字拉丁化改革没有成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汉字拉丁化”的举措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字母无法取代汉字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中期,文体改革的浪潮开始涌进骈文的阵地,但制诰公文,仍未能摆脱骈文家的积习。元和十五年(820年)五月,元稹由膳部员外郎擢任祠部郎中、知制诰,自此迈开了他改革公文的步伐。长庆元年(821年)二月,元稹又迁为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内、外之制同出一人之手。元稹改革公文得到了宰相段文昌和穆宗皇帝的支持。元稹改革公文包括内容、形式、语言等各个方面。内容上,务必明确具体,实事求是,一扫含糊模棱之辞,对升贬者必明示其原因;形式上,则打破骈四俪六的对偶句式,引进单句散行的古文语法;语言上,删繁留简,力求明白晓畅,古朴简洁。继元稹之后,白居易亦写了大量的古文散体制语,明显含有继元稹将公文改革进行到底的意思。公文改革的成功使古文运动取得了最后的、完全的彻底胜利。至此,古文才算是占领了文体的一席阵地。

——摘编自王勋成《唐代公文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公文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云南宗王势力膨胀,行省政权被压抑,政治局势不稳的复杂形式下,1297年,忽辛主政云南行省,“由是一切病民之政,忠革而新之”。首先,“按朝廷原额所无者,悉籍为民”,去掉梁王府“宿卫”三之二,把他们重新编为民户,负担行省的赋役,减轻了国家的体禄支出。严格按编制军队的花名册,查实军需仓库所在地,采取轮番供应的办法,分批支给军粮,杜绝了官吏舞弊现象。全部夺回被大德寺霸占的学田还给孔庙,并下令云南各府州县遍立庙学,选文学之士为之教官,因此“文风大兴”,进一步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的发展。马龙州土首暗中勾结外贼,阴谋策动叛乱。忽辛不顾宗王包庇,将叛乱的头目全部杀掉,以杜绝后患。对各少数民族群众,忽辛则喻之以理,取信于人。云南与东南亚的越南缅向等国接壤,元朝与缅甸的关系时好时坏波动很大。1301年,缅甸与云南关系一度很紧张,忽辛随即派使臣修复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摘编自曹相《元朝回族政治家忽辛在云南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忽辛的改革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忽辛推行改革措施的成效。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明初,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都对宗藩势力进行了限制和防范,但并未完成削藩的任务。1426年,汉王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迅速平定了叛乱,为削藩创造了条件。按照明制,每位藩王设有三支护卫,护卫的人数各不相同,少则数千人,多则一万余人。明宣宗寻找借口收回藩王的护卫部队。明宣宗规定宗室享受国家的给养,但没有从事四民之业的权利。禁止宗室出任,严禁宗室议论国事、干预军事。明宣宗严禁亲王相见和宗室出城,防止宗室内部相互勾结,图谋不轨。为了防止王府与官府勾结姑咸某一种利益集团或某一股政治势力,严禁官府和王府往来。王府姻亲不得授予京官。可以说,削藩活动在明宣宗时期已基本完成。

——摘编自赵中男(明宣宗的削藩活动及其社会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宣宗削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宣宗削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自和帝开始,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且不长寿,并多次出现皇帝无嗣的情况。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形势是,上层外戚、宦官专权,兄弟子侄、姻亲故旧罗列朝廷、布列州郡。秦汉时期是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在官员的任官过程中实际执行了一些回避。东汉桓帝时,政府对官员的任官回避制度有了第一次的明文规定,即“三互法”,规定:州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守国相、郡丞、长史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丞尉不但不用本县人,且严格意义上也不用本郡国人;地方长官自行辟用之属吏原则上用本籍人,也可用外籍之人。如果分居不同的州郡的两家结为姻亲,那么两家人任官之时要回避对方之籍。如果甲州人在乙州任刺史,那么乙州人就不能在甲州任刺史。郡县亦然。

——摘编自籍晓蕊《东汉“三互法”及“幽、冀尤甚”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三互法”实施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汉的“三互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