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地看,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承续近代以来民主革命家诗词创作之风,但却与后者有很大不同。究其原因,盖在其创作主体具有明显差异,以及对中国革命现代化的崭新认识。

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的实践结集,涵盖了:毛泽东、叶剑英、朱德、任锐、陈毅、李木庵、吴玉章、吕振羽、林伯渠、张曙时、徐特立、陶铸、钱来苏、谢觉哉、续范亭、董必武、魏传统等很大一批早期革命家;从内容看,可分为:“胜迹观赏”类、“陕北风习”和“边区政教”类、革命抒怀类。从审美形态说,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具有独特英雄格调及理想品格,既表现在对于未来社会的美好浪漫想象,又表现在他们诗作所传达出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

如果把延安革命家的诗词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这些诗作完整地呈现了一代革命英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史诗品格相当明显。延安革命家诗词保家卫国、解放人民、反对独裁、建立人民民主社会的题材选择,使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既具有了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具备了现代史诗文学形式。

——摘编自程国君 李继凯《延安革命家的诗词创作实践及诗史价值》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延安革命家诗词创作对研究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料价值。(要求:提取两种信息并分别做出说明,信息与说明逻辑顺畅。)
2023-02-09更新 | 17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联盟学校2023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唐代均即制的施行问题,学者韩国磐曾说,隋唐皇朝不仅颁布过均田令。如《唐律疏议》就有详细的记述,而且都做过具体的均田工作,地方官也能对豪强占田作一定限制,敦煌吐鲁番文书关于户口和受田、退田的记载更可证明均田制推行过。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如邓广铭认为唐初没有施行均田制,均田制只是“纸上空文”。他说,像唐人杜佑《通典》这样重要的典制之作竟未记载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的均田令;应为均田制施行重点的潼关以东、黄河南北地区,直到贞观六年(632年)还荒凉不堪,关东地区也没有实施均田的迹象;敦煌残卷所载各户之田也与均田制原则相违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使用和均田制研究”的角度,自拟论题,论述材料中的分歧。(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述充分)
2021-06-2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20-21高三下·全国·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从革命到建设既是一个客观演进的历史进程,也是承载着厚重思想内涵的一个时代命题。革命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急迫的现实条件和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革命是为了开辟人类的新生活——“建设”。一个带有建设目标的革命,对革命更具有决定性价值。从历史进程的统一性而言,革命与建设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过程。在人类的历史上,革命与建设关系的认识与实践过程是十分复杂甚至是曲折发展的,其两者的关系及经验教训颇值得加以研究、总结,以为镜鉴。

——摘编自王先明《革命与建设:20世纪中国的时代命题与历史主线》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1-06-17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潮东渐逐步扩张的过程中,新的地理知识伴随着日渐发达的报刊与出版品等现代媒介,在中国广泛传播。与此同时,清中叶以来,一连串由西方列强所发起的"商战""学战""兵战",给晚清政府带来的屈辱性后果,有力地挑战着士大夫思想中的天朝意识与天下观念。从此,以"世界大势"为价值标准的新地理观开始主导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一个"万国"竞逐的"国家体系"逐渐代"天下"而起——民族国家取代了帝制王权,国际法下的对等关系取代了朝贡制度,以国力比拼为核心的世界政治秩序取代了"怀柔远人"式的文明教化。不过,即使有上述的转变,传统天下观中"驾于欧美之上"的理想也始终是近代中国国家主义的一个特色。

——摘编自黄克武、王建朗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晚清社会国家观念”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科学与政治存在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代许多著名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如贝尔纳、默顿、米库林斯基、钱学森等人,他们围绕着科学中最核心价值的科学客观性问题进行讨论。“广岛的悲剧”“越南战争”,使人们认识到“科学具有社会效果”。米库林斯基认为:“在政治上关心科学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出自实践需要,有的出于意识形态上的理由,也有的出于威望上的考虑,等等。”

——摘编自吴义生《论自然科学与政治的关系》


阅读材料,提出你的看法,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释。(要求:“看法”可从材料提取或围绕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阐释”须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制度问题是国家治理中的根本问题,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制度现代化;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在深化改革中不断完善和逐步定型的过程。确保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权利,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价值指向;民主既是一种国家形态,又是一种国家形式,从根本意义上说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与国家发展状态和国家命运有机联系在一起。民主与法治不可分割,制度现代化与法治现代化相辅相成,统一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实践。

——摘编自包心鉴《制度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与指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外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