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学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类别部分代表性资料内容
文集《孙中山全集》《毛泽东选集》《蒋中正全集》《胡适全集》《鲁迅全集》经过整理的著作与文稿集合,人物生平记录等
口述《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回忆中央苏区》《回忆毛泽东》《胡适自述》《鲁迅回忆录》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人物访谈记录,人物自述与他人的回忆等
报刊《申报》《大公报》《晨报》《新青年》《湘江评论》《向导》政治评论、新闻、文艺、物产证券行情、广告、启事、征婚离婚信息等
档案故宫清史档案、北洋政府档案、国民党党史会档案、中国共产党档案制度会典、 会议记录、政府文件、电报与密电、布告、手稿、函件等

——据白寿彝 (中国通史》等资料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分别说明上述四类材料对研究中国近代史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2021-01-08更新 | 20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2021届高三教学质量统一检测(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盖伪材料亦有时与真材料同一可贵。如某种伪材料,若径认为其所依托之时代及作者之真产物,固不可也,但能考出其作伪时代及作者,即据以说明此时代及作者之思想,则变为一真材料矣。

——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

材料二   由于集体农庄制度的巩固,农村中的贫穷和生活无保障的现象已经消灭。三年以前,每个劳动日只能分到一两公斤粮食,而现在(1935年),产粮区的的大多数集体农庄庄员每个劳动日已能分到五至十二公斤粮食,许多人甚至能分到二十公斤,此外还能分到其他产品和现金。已有几百万集体农庄农户,在产粮区每年分到五百至一千五百普特粮食……集体农庄富裕起来了。建筑新粮仓和仓库已成为集体农庄农户所关心的主要问题,因为原有的储藏室的设计只考虑到每年分到少量产品,对于现在集体农庄庄员的新的需要是十分之一也不能满足的。

——摘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经斯大林亲自修订,1938年出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史料真伪与史料价值的关系。
(2)请运用材料一关于史料辨析的思想对材料二的史料价值进行评析。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

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竞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明宝钞”是明朝政府发行的唯一纸币,使用中却出现了民众“喜新厌旧”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民众喜用新钞、厌弃旧钞,将旧钞折价,甚至完全拒收旧钞。

材料 立倒钞法。中书省奏:国家行钞日久,岂无昏烂?宜设收换,以便行使。于是议令所在置行用库,每昏烂钞一贯,收工墨直三十文,五百文以下递减之,仍于钞面贯百文下,用墨印昏钞二字,封收入库,按季送部。若以贯百分明而倒易者,同沮坏钞法论。混以伪钞者,究其罪。

(五月)已亥,户部言:初造大明宝钞,文曰:中书省奏准印造。今既罢中书升六部,钞印改中书省为户部,宜申谕天下军民,无分中书户部,一体行使。

停造新钞。时上以钞法不通,谓夏原吉等曰:国家造钞,本以便民交易,何分新旧?朕闻前者民间用钞,不问残缺,惟字贯稍可辨者,皆通行无滞。自户部榜出,示以钞样,务要明白完全,小民无知,缘此便生好恶,至今为梗。今即停造新钞,在库者亦勿支,拣旧钞堪用者备赏赉,不堪者销毁,庶几钞法可通。于是造钞工匠皆令休息,郡县该办桑穰,悉停止。

—据《明太祖实录》


有学者认为,民众对大明宝钞“喜新厌旧”是由于通货膨胀导致的,从史料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观点是否合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25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6 . “国殇”南京大屠杀
近日,某高校教师宣称南京大屠杀缺乏史料支撑,质疑 30 万遇难人数,引发众多关注。对此,某高中研究小组开展历史探究,搜寻到下列史料。

材料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光普的口述证言(如下为唐光普的登记表与伤痕展示照片,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12 月 18 日下午四点左右,我们被反绑带到上元门大窝子江滩。晚上八九点,日军开始屠杀时,枪一响,我就顺势倒地。

材料二: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判决书》(资料出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节录:


材料三:南京金陵大学美籍教授斯迈思 1937 年 12 月 27 日书信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今天早上有个人身上带着五处刀伤来到大学,他说他们一群人被驱至古林寺,在那儿被 130 名日本土 兵用作刺刀靶子。

材料四:日军第九师团步兵第七联队第二中队上等兵井家又一 1937 年 12 月 22 日日记摘录(资料出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藏资料):

一路连打带骂地拉着 160 余人出了外国人居住的街区,来到古林寺附近筑有地堡的要塞地带。将他们关进池塘边--间单独的房子里,然后 5 人--组地带出来用刺刀刺死。

材料五: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资料出自朱成山《1998—1999 年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的发掘和考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存三处南京大屠杀“万人坑”遗址,其中包括 1998—1999 年间发掘出 208 具遇难者遗骨的南京江东门“万人坑”遗址;经骨密度检测,该处遗骨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 60 年。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 1938 年初在此掩埋。

材料六:(美)张纯如著,杨夏鸣译:《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东方出版社 2007 年):

《南京浩劫》为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Iris Chang,1968—2004)著,作者实地采访多位大屠杀幸存者,并佐以大量历史档案、第三方当事人的日记和书信,多视角回溯了南京大屠杀这一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请设定一个标准,对上述六则材料进行分类。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

——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8 . 课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结合材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9 . 论述题

材料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文化灭,则一国之种灭。种灭,则国将焉存?——龚自珍“没有历史,一个社会就不会对自己的历史起点、它的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过去的决定对当前的影响有一个共同的记忆:没有历史,就不能对社会中政治的、社会的或道德的问题进行任何合理的考察: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具备这种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美国历史学科《全国标准》


根据材料并结合历史课堂、历史活动中所学、所感、所想,论述历史的价值,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层次清晰,阐述须史论结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近代转型史。所谓转型就是把落后的“传统中国”,转变成进步的“现代中国”。这种转型是一转百转的。小到衣食住行,大到宇宙观、人生观、政经理论、价值标准无一不转。从总体上说来,我们近代转型运动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但是政治转型则迟至五十年后的戊戌变法,企图把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转变为英国式的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了,孙中山接棒,要用暴力革命来废除帝制,改采美国式的共和政体。

——摘编自唐德刚《段祺瑞政权》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近代(1840——-1949年)社会转型的心个方面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