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2年,英国对华贸易总额为96.9万英镑,此后连续增长至1845年的239.5万英镑,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6%。一直到1869年,英国对华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国全部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维持在91%和76%的水平。从商品结构来看,1870~1890年间,中国每年进出口的鸦片价值约800~1200万英镑,是最大的单项进口货物。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材料二1950年1月,英国政府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建立了经贸关系。朝鲜战争期间,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参加了对华“封锁、禁运”,把已经打开的中英贸易大门几乎关闭。1957年,英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宣布把对华限制降低到与苏联、东欧的同等水平。1972年,中英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1980年,中英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同时,合资经营、技术转让、设备引进等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也逐步发展起来。到1989年底,英国成为欧洲在中国的最大投资国。

——据王鹤《中英经贸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近代中英贸易对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中英贸易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结合中英贸易的变化历程,简析影响现代国家间贸易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2021-01-13更新 | 16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天津卷)03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国际政策规律。”由此可见,英国
A.外交政策取决于经济利益B.奉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C.致力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D.传统外交政策的不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由理藩院代管外交;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外事宜;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列强侵略导致清政府外交政策变化B.中国由传统理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
C.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加强了清政府与外国的联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0-07-08更新 | 6758次组卷 | 33卷引用: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摘自《东北亚政治格局与晚清外交政策的演变》
19世纪70年代“联日”“以东制西”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
19世纪80年代“联俄制日”政策义和团运动后俄国出兵中国东北
1899年以后“联美英制俄日”,美国在华势力扩张
据此可知,晚清外交政策
A.试图重塑天朝上国地位B.受国际影响缺乏连续性
C.灵活多变并且成果丰硕D.渐趋成熟步入近代外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天津条约》规定:“大清皇上特简(选择)内阁大学士尚书中一员,主持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表明清政府
A.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
B.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
C.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D.改变传统的对外交往体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丁韪良1865年到同文馆执教后,“条约翻译”曾成为同文馆每三年一次大考的考试科目,初试时令学生把外文照会译成汉文,复试时则将某条约中的片段译成外文。这反映了
A.清政府固守传统的朝贡外交
B.清政府彻底成为洋人的工具
C.中国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近代国际关系体系影响中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973年,毛泽东在会见某国外宾时说:“我跟一个外国朋友谈过,我说要搞一条横线,就是纬度,美国、日本、中国、伊朗、土耳其、欧洲……”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B.打破长期以来的外交僵局
C.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D.对付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