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对外交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局外中立

外交概念的“中立”,指一国对交战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立场,包括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

材料一:一战前中立外交发展简史

(1)16世纪:近代中立概念逐渐萌发。
(2)17世纪:中立一词正式提出,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
18世纪:中立制度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突破。俄国在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在拿
破仑战争的中立政策,为战时中立理论提供了具体实践。
(3)1815年,在本国意愿和大国意志下,瑞士成为最早的永久中立国。拿破仑战
争战胜国普遍认为“中立的瑞士有益于大家”。
(4)1856年,英法等七国签订的《巴黎会议关于战时海上国际法宣言》是第一部
有关中立的公约,表明中立外交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日渐成熟。
1864年,12国在日内瓦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
1899年和 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签订的“海牙公约”和 1909年发表的《伦
敦宣言》,系统确立了有关中立的原则、规则以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将过去以惯例形式存在中立法则条约化,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
(1)一战前中立外交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请将上表左列编号的相关史事与下列时代背景选项相配伍。
A.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
B.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世界贸易的开拓,国际间的纷争不断。
C.帝国主义阶段大国间矛盾凸显,科技进步使战争更残酷。各国需要适时缓和矛盾、限制对手。
D.伴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走向成熟。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两次“局外中立”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清廷官员认为战争“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联日战俄”。但日本出于独吞胜利果实的目的,拒绝清政府参战。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并将俄军在东北的占领区划定为“战区”。战争中,两国置中国中立权于不顾,不断侵犯到战区以外。东北人民死于日俄战火者达 2万人。

1914 年,日本进攻德占胶州租借地。北洋政府曾极力避免战争,但为日本所拒绝。此后,日本警告中国不要直接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并拒绝中国参战抗德的计划。中国被迫极不情愿地维持“局外中立”,并应日本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划为“战区”。战争中,日本竟在战区外中立地带登陆,并要求中国不得抗议。胶东遂成为战争最大受害者。

——整理自王雁《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异同之比较》


(2)中国近代的两次“局外中立”有哪些共同特点?

材料三:二战后部分国家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尝试

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吞并,被绑上侵略战车。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成为冷战前沿。为结
束外国占领重获充分主权,奥地利以永久中立为条件希望获取各方谅解。美苏也认为中立的奥地利是对两大阵营都无害的选项。1955年奥地利的永久中立获得承认。
老挝战后成为东南亚反抗殖民的焦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苏为缓和局势支持老
挝成为永久中立国。美国希望将老挝变为反华桥头堡却顾忌单独出兵,最终接受中立提议。但随着越南战争战火蔓延和老挝国内局势恶化,其永久中立地位随之崩溃。
土库曼
斯坦
1995年,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宣布永久中立。
同年获联合国大会通过并获国际广泛支持。该国认为,中立地位不仅是权利,也是根据联合国原则完全接受和准备承担的责任。
(3)根据材料三,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成败与哪些因素有关?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立外交的发展与演变?
2022-12-22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丝银之路”

材料一   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澳门成为中国朝廷允许外国商船停泊的八大海港之一。16世纪中期以来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的三条国际贸易航线(如表)。

——(①②_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册2019年12月第1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银之路”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丝银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2022-01-01更新 | 88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出使英国的中国官员在1876年的游记中写道:“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文明。”这反映了该官员
A.认同西欧文明的源远流长B.对西欧仍存天朝上国的旧观念
C.对西方国家实行区别对待D.建议清政府学习英国政治制度
2021-02-1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中国人和外国人彼此看对方”

下面是1858年的一个例子。

我们的商人想要在这个广阔国家内河中往航行,要想在他们的城市做买卖和在乡村布道而又不在中国人顽固怀疑的硬壳上消磨自己,那是不可能的。现在中国整个制度是一个有着坚硬而易碎外皮的壳。……什么时候给它适当的一击,它就会完全消失。

夷人自身缺点如此严重,竟然奢谈改善我天朝子民,真是荒谬之至。如,运毒品以害人利己,此乃缺乏仁爱。派舰队和军队掠夺他国,此乃侈谈正义。……他们怎能指望改善他人?他们让富贵者当官受爵而不经过任何考试。他们不向他们国内低微穷人打开晋升之门。以此观之,外国人实劣于中国人,故不堪加以教化。

——选自罗兹·墨菲《亚洲史》,p.455


问题
(1)上述观点的形成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关?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他们认识的差异。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中国人和外国人如此看待对方?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5 . 丝路风雨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

——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17年7月3日


(1)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历史上,丝绸之路虽多次受阻,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通畅。以唐代为例,简要概述丝绸之路保持畅通的原因。
(3)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地位有所下降,简析其下降原因。
2020-03-06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晚清外交的变局

材料一   乾隆五十年,我为上国,率土皆臣,无所谓外交也,理藩而已……国朝尚遣使册封朝鲜、琉球、越南等国矣,此自抚其藩属,非外交也。

——《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南京条约之所以为不平等,主要是三项内容:一、割地(第三款);二、赔款(第四、六、七、十二款及第五款后半部分);三、赦免“汉奸”(第九款)。

——《天朝的崩溃》

材料三   通商五口留驻外国领事后,1844年后清朝正式确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任,负责执行对西方的外交。1860年,外国公使正式入京。次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立,接管礼部和理藩院的夷务(改称洋务),这是清朝第一个正式外交机构。1866年,五口通商大臣改名南洋通商大臣,归属总理衙门。不久,在总理衙门下又设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

材料四   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各部之前,以全力应对列强要求。部门官佐逐渐专职,有品秩。关税、邮政、游学、机器、商务、军火、新军等事务,划归税务处、邮传部、学部、农工商部和海陆军等部门。外务部专注驻外使领馆的派设与管理。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处理涉外事务的主要方式和观念。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清朝外交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晚清外交与时局变迁的关系?
2020-01-26更新 | 9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1月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16年,英王派遣阿美士德出使中国,却与清朝发生”礼节之争”。清朝要求英使依天朝定制觐见皇帝时行”三跪九叩”礼,英使以跪叩礼有伤英国尊严,坚持仅行”免冠俯首”。双方争持不下,最后英使遭逐出而去。此一“礼节之争”反映的实质是
A.新帝国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对抗
B.盲目自大与平等外交观念的对立
C.工业资本主义与农业文明的矛盾
D.天下秩序观与主权国家观的冲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2019-04-25更新 | 13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5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4月二模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2019-01-30更新 | 4184次组卷 | 87卷引用:2014届上海市闵行区高三下学期教育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三)近代以来的中国外交
材料一:“外交之道与自强之谋相为表里”;“委曲周旋,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外须和戎,内要变法”。                                               

------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二:“吾中华民国全体今布此和平善意之宣言书于世界,更深望吾国得列入公法所认国家团体之内,不徒享有种种之利益与特权,亦且与各国交相提挈,勉进世界文明于无穷。盖当世最大最高之任务,实无过于此也。”                  

------1912年孙中山《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都需要和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都需要和平……为了争取世界的持久和平,我们必须进一步地发展同社会主义阵营中各个兄弟国家的友好合作,并且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加强团结。我们必须争取同一切愿意和我们和平共处的国家,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毛泽东中共八大开幕词


材料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                                        

----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问题:
(1)列举材料一有关李鸿章参与“外须和戎,内要变法”的史实。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中国所处怎样的时代背景?
(2)材料三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理念?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外交变化怎样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中国的外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