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据下表,可得出的正确认识是,晚清时期(     
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单位:百万两白银)
1849年1893年1908年
土地税32.835.6102.4
杂税6.565.0
盐税5.015.345.0
国内关税4.71.16.7
海关14.732.9
厘金17.140.0
总计42.590.3292.0
A.推行新政加剧社会矛盾B.农耕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C.政府财政危机彻底解决D.出口贸易数量不断增长
2 .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化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35-95年)认为,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培养演说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他还认为,完美的演说家“不仅要有超群的演说天赋,还要有完美的品格”,“能尽公民之义务,能在公私事务中完成使命,能以忠告引导国家,能以立法奠定其雄厚基础”。

材料二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行新学制,规定中学堂科目包括修身、读经讲经、外国语、算学、物理及化学、体操等12门,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占有较大比重。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取消读经讲经课,规定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开始承认女子受教育权利。

——摘编自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中女性的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1)阅读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和昆体良教育主张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学校教育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建国以来高等教育对中国女性发展的意义。
2021-09-10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遂川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初,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受命担任修律大臣的沈家本认为,须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但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该材料主要表明清末以来,民商法的制定
A.积极回应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诉求B.完全照搬了大陆法系国家立法模式
C.本质上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D.既仿效西方法律又考虑了本国实际
2021-04-07更新 | 351次组卷 | 10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902年《申报》警告士子不要用“改良、基础、目的、问题、二十世纪、四万万人等语”,否则自毁前程。1905年《申报》则提出“要知新法新政,在乎吾人之身体力行,见诸措施,征诸事业”。这一变化反映了
A.《申报》办报思想趋向保守B.废除科举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C.变革潮流被社会舆论认同D.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09年,广东省咨议局(清政府为预备立宪而设立的地方咨议机关)首次进行议员选举,广州府合格选民共1600余人,真正投了票的仅有399人。该府各属计设85个投票所,其中有一所得16票,算是较多的,有60处仅有一票。由此可知,当时
A.预备立宪违背潮流B.南方革命思想宣传深入
C.清朝统治日益孤立D.政治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2019-12-11更新 | 82次组卷 | 19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农民反对“新政”是晚清最后十年民变中引人注目的内容。新式学堂、劝学公所常设在寺庙、祠堂之内,遭致农民的普遍憎恶;此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反对清丈土地、反对钉门牌、反对调查户口、反对禁种罂粟之类的斗争。这反映出清末新政
A.具有鲜明的封建专制色彩
B.未对基层民众产生广泛影响
C.受到思想和经济因素制约
D.催生了农民的民主革命意识
8 . 新政走向清政府预想的反面,效果超越了原始动机。新政从内部加速了清王朝的解体,这不是慈禧太后的初衷,而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她一手造成的。这从根本上说明
A.新的经济方式、新的文化观念不可能维护旧的体制
B.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只是骗人的幌子
C.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D.没有清政府大搞新政便不会有辛亥革命的最终发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
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
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
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