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察举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
A.公平性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
2021-08-06更新 | 666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崔黄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东汉以来,统治腐败政局混乱,察举制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弄虚作假、“选举不实”的现象,致使人才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且因战乱连绵不断,广大民众流离失所,纷纷避难逃亡,士人的出身、道德才能均“详核无所”这实质上说明
A.察举制逐渐被世家大族所垄断B.社会动荡导致察举制无法实施
C.九品中正制的产生有其合理性D.君主专制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察举制实行之初,到东汉顺帝阳嘉年间,大致是以举荐为主的阶段。从阳嘉孝廉考试制度及晋代秀才对策制度的建立直到隋末,是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阶段。到了唐代,则无须举荐而自由投考了。其间考试程式也日益严密完备。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看到了官僚科层制的程序化、规范化、非人格化、择优录用、考试取人等原则与方法的制约支配作用。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科举之法,至王安石而一变。案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即不得不就而试之,应试者虽不必其皆见取,然终必于其中取出若干人。是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而亦人人有服官之权之所以兑现于实也。然其弊亦有不容讳者,一则学非所用,诗赋之浮华无实,帖经墨义之孤陋寡闻是已;一则试之以一日之短长,可以侥幸而获,不知其果有学问与否也。欲祛第一弊,当变其所试之物;欲祛第二弊,则非以学校易科举不可,此宋时之改革所由起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请更其法:凡《四书》《五经》之文,皆问疑义……其所出之题不限盛衰治乱,使人不得意拟,而其文必出于场中之所作……又不然,则姑用唐、宋赋韵之法,犹可以杜节抄剽盗之弊……其表题专出唐、宋策题,兼问古今,人自不得不读《通鉴》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1870年改革规定高级文官的考试科目分为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必考科目有作文、英语、现代或基础经济、普通科学和辅助文字等5门;选考科目有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经典、梵语、外文、数学和自然等11门。从内容可以看出,高级文官的考试以人文科学为主,以基础理论为主,与担任文官职务具有实际价值的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不在考试范围之内;作为选考科目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均为一般的基础知识,与担任高级文官几乎无直接关系。

——摘编自洪忠杰《试析19世纪中叶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不彻底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察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进步性及其弊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考试内容的特点。
2021-01-08更新 | 13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选官制度,主要有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被重视,开了隋唐科举制的先声。

唐代沿用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之法,考试内容也有所变化,有经学基础知识、文采辞章、经学理论、政论见解等,还有一些专门知识,如律令、算学等。

宋代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多次调整,定制为三年一次,分州试、省试(中央考试)殿试(皇帝亲试)三级进行。宋代考试内容一直有变化。在宋代废止了行卷和公荐,实现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代考卷实行糊名弥封制和誊录制。

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同考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看法。
2020-12-0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部分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人才主要参考乡阎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才学成为选官的重要标准B.优秀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标准的发展演变D.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诏曰:朕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 闻也。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议二千石不举者罪。有司奏: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奏可。

——《资治通鉴》卷十八 《汉纪十》

材料二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晋 左思《咏史》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科举制)因有种种缺点.种种流弊,自该随时变通,但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很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伯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不可不说我们把历史看轻了,认为以前一切要不得,才聚九州铁铸成大错。

——钱穆《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社会存在什么问题,解决办法如何?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分别比喻什么?分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4)根据材料四,钱穆先生对科举制看法如何?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怡和文化的角度论证科举制在当时的积极影响。
2020-08-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新华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某时期指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该时期是
A.西汉时期B.魏晋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2020-07-20更新 | 262次组卷 | 27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汉代地方察举应试的儒生需要参加中央的射策考试。据《汉书·武帝纪》载,至元光元年(前134)武帝正式下诏贤良:“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这一举措旨在
A.使儒生对经典更深刻理解应用B.按对策得分合理分配官员职务
C.为帝王进谏以纠正帝王的行为D.选拔政务人才并加强中央集权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举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

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

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

——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


(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0-03-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零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汉武帝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下了一道严令郡国必须举人的诏书:“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B.察举制C.征辟制D.科举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