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02 道试题
1 . 均田制下能用来授受的土地只是无主土地和荒地,数量有限,因而均田农民受田,开始就普遍达不到应受额。口分田虽然规定年老、身死入官,但实际上能还官的很少。均田制在北魏实施以后不久即被破坏,到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土地还授实际上已不能实行。这说明(     
A.北魏至隋唐时期并未实际推行均田制B.均田制崩溃缘于较低的国家治理水平
C.历代统治者迎合农民平均土地的要求D.均田制制约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据统计,两税法颁行前夕中央统计的户数为120万户,两税法颁行时朝廷派黜陟使到各道勘查户口,结果查得主户180万,客户130万。这表明,两税法的颁行(     
A.促进了全国人口的增长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税制
C.使主户的负担有所减轻D.加强了对土地兼并的控制
7日内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考前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期,英国的父母们认为,即使不考虑家庭利益,但为了子女的婚姻幸福,也应该赋予他们以婚姻否决权。以巴斯城和伦敦为代表的全国性相亲市场的出现取代了以往被剧作家讽刺为“婚姻市场”的教堂的地位。社会普遍认为学习社交礼仪或实用技能能使女性对男性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17—18世纪女子寄宿学校迅速普及。基于情感关系的婚姻,使得女性的独立意识被逐渐培养起来,离婚越来越被认为是面临婚姻破裂时的正常对策。17世纪晚期以来,大批女性主义者纷纷著书立说,批判婚姻家庭中夫妻地位的不对等,出现了一批女权主义者。到19世纪,媒妁婚姻已经完全不被青年男女接受。

——据劳伦斯·斯通《英国的家庭、性与婚姻:1500—1800》等整理

材料二

古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而且是把两个家庭乃至家族撮合到一起。明朝中后期,李贽认为:见识虽有长短之分,但并不是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吕坤则认为礼教“严于妇人之守贞,而疏于男子之纵欲”,是圣人之偏。文人儒士非常推崇有才华的妻室。商人家庭往往希望女子善于经营与理财。女子往往能以自己的人格、聪明智慧击败附在封建婚姻上的地位、门第、金钱观念,从而获得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私订终身、“妇亦择夫”存在于实际生活中。吴地中下女子再婚现象较为普遍,子女对母亲改嫁也视为常情。

——据陶毅、明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英国婚姻变迁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婚姻与17—18世纪英国婚姻变迁的相同趋势,并分别阐释中英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南宋时期,政府在“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的镇设置巡检,以应对层出不穷的治安问题。巡检的设置反映出(     
A.商品经济的发展B.乡村治理机制逐渐完善
C.行政层级的增加D.社会治安状况日益恶化
7日内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厦门双十中学2024届高三热身试卷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明中后期始,受经济思想领域新变化的影响,反传统、反封建的早期启蒙思潮在高度的专制压迫中蔚为风尚,例如“异端之尤”李贽等对孔孟教条的否定,对封建独断论的批判都是空前的;“左派”的泰州学派王学提倡的平民主义思想也是前所未有的。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傅山等,更从不同侧面对宋明理学,乃至君主专制作了深刻批判。在文学领域,明中期,新兴文学的兴起,不仅在形式上超过“台阁体”文学和前后七子倡导的文学复古思潮,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的文学魅力。从“童心说”到公安派的“独抒性灵”,再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等,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弊端,正因如此,这一时期被学界比作先秦的诸子百家,甚至被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摘编自展龙《明清文化特征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早期启蒙思潮“蔚为风尚”的原因。
6 . 下表是明清时期运河诸关关税收入的相关数据,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时间万历年间天启年间康熙二十五年雍正三年乾隆十八年嘉庆十七年
运河诸关关税收入(万两)31.8742.2467.1062.00151.90141.10
占全国关税总额的比重(%)92.788.050.640.933.129.3
数据来源:《续文献通考》《大清会典》关税项。
A.南北贩运贸易逐渐衰弱B.对外贸易关税比重上升
C.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D.关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7 . 有学者认为,商王祭祀系统有新旧两派,旧派的祭祀对象是谱系严整的先公先王祖妣;新派则杂收诸神,包括各种自然神及大人物(例如大巫),至于祖先神,致祭时只祭祀大宗及五世以上的先妣。新派出现于晚商后期,其时代与商王国的扩张相近。这一现象说明(       
A.商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B.商代宗法制度完全形成
C.商王祭祀体系走向混乱D.商人逐渐摆脱族群局限
7日内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抢分卷(二)·新教材·历史试题
8 . 棉花本是一种在个别区域种植的农作物,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了棉花的生产销售,有研究将这种现象称为“棉花帝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种棉花的情景:“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在秘鲁,考古学家发掘出公元前2400多年前的棉织渔网。在距今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考古学家也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材料二   棉的故事并非始于18世纪末期英国产业的工业化,也非始于19世纪美国奴隶种植园的原棉生产。早在欧洲和其他各州掌握棉纤维的栽培、纺纱和织布之前,亚洲就占据着这种原料和布料生产与贸易的统治地位。这是一种在印度广为人知的东西——印度在成为殖民地之前的财富依赖于棉纺织品的国际贸易,在中国同样如此。早在明代以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纱匠和织布匠。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

——摘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中文版序言(2018年)

材料三   作为一种全球性工业,英国棉纺织工业在19世纪将原本相对孤立的地区联结、整合起来,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南部奴隶种植园采摘的棉花,被运往英国利物浦港口,在兰开夏郡的工厂被生产成棉纱,出口到印度制成棉织品,再销往中国市场。迟至20世纪初期,美国南部的广大棉农依然生活穷困,没有原棉贸易价格中的话语权与商议权。印度、埃及等国棉花种植者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棉纺织工业初创的全球体系客观上整合起世界经济,重塑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摘编自杨松等《内驱与统合: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及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棉花种植及利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前棉花产业的区域分布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棉纺织业在此区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对全球体系的影响。
7日内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如表所示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的概况。

时期概况
西周形成中国最早的冠服制度,服饰的材料、颜色、纹饰均与身份地位挂钩,体现出尊卑等级。
贵族在不同的场合下,穿的衣服也各不相同
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各民族的服制多样,与西周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窄袖短衣的胡服传入中原地区。赵武灵王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服制改革,是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服制变革
秦汉服制归于统一。随着染织、刺绣、金属加工工艺的发展,服饰的装饰丰富,丝织品的色彩艳丽
魏晋南北朝胡服流行,其窄袖紧身、圆领的特点也被汉民族的服饰所吸收。孝文帝改革,一度改穿汉服。南方的士人为彰显个性,往往袒胸露臂,披发跣足
隋唐服饰色彩艳丽,重装饰,女子着装开放。胡服与外国服饰流行
宋代着装趋于拘谨保守,色彩不再艳丽,风格上倾向于质朴、洁净、自然、淡雅
服制混乱,汉服与胡服既并行不悖又相互融合
服制沿袭唐制,禁胡服。明中叶以后,服饰的材料、质地与样式均追求奢华艳丽,重装饰。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强制推行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族样式的服装

——摘编自邓凌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发展中的沿袭与变革》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汉文帝在《遗匈奴书》中说先帝(高祖)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而汉武帝则多次策问贤良如何“德润四海”“施乎方外,延及群生”等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汉代(     
A.经济发展影响治国理念B.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地方治理体系渐趋完善D.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