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1 . 《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A.顺时而变B.效法古代C.拘守现状D.厉行法治
2024-01-28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2024-01-16更新 | 148次组卷 | 70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韩非子认为山东六国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君主过于放纵臣下之间的互相结党营私,那些群臣朋党往往隐匿正道。追求私利,最终为祸国家。据此可知,韩非子认为朋党政治(     
A.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B.是导致山东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C.对于国家朝政有重大影响D.成为士大夫政治博弈的重要砝码
4 . 《管子·霸言》中曾说:“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墨子也说过:“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这一时期不仅国君诸侯重金求贤,许多公族、卿大夫也对士子人才十分礼遇,社会上的人才竞争十分激烈。据此可推知,当时(     
A.诸子百家思想的交融B.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C.民族认同意识已形成D.君主集权统治的强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鞅为改变秦国“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戎旧习俗,“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并强调“男女之别”。韩非指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两者的言论表明(       
A.儒法两派趋于合流B.法家思想中蕴含着伦理因素
C.父权社会初步形成D.维护等级秩序成为社会共识
2023-12-2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霸道;并强调应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
2023-12-19更新 | 64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我们重温历史记载的“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万里绝域,一德同心,求之古今,所未闻也”“虽云华夷,欢若亲戚”“万邦述职,无隔华夷”“华夷志同,笙镛礼盛”“天地之际既交,华夷之情允洽”“天地交泰,华夷辑睦”等话语及思想时,禁不住激起这样一种历史情怀;“伟哉,中华民族!”

——摘编自瞿林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8 . 2002年,考古工怍者在浙江湖州发现了诸多战国时期的货币,其种类多为“陕(地名)一釿(斤)”“殊布当釿”(楚国铸币)。这些文物可用于说明当时(       

陕一釿殊布当釿殊布当釿
A.诸国货币形制逐渐统一B.楚国商品经济较为发达
C.全国性市场的初步形成D.区域间商贸联系已存在
2023-11-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平原君门客四千,孟尝君门客三千,信陵君门客三千,春申君门客三千等。这些现象(       
A.推动了官僚体制形成B.强化了贵族阶层力量
C.加剧了诸侯间的纷争D.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2023-11-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孟子建议梁惠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国的现实统治存在着差异性B.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C.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D.各国变法重视人才储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