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2024-04-27更新 | 174次组卷 | 109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2-2023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

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4-04-17更新 | 118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论语·子张》中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如此,技术的体悟之“道”又与先秦儒家人生修行之“道”“合一”,继而引申出“技亦以致其道”。儒家的这一思想(     
A.彰显了人文主义情怀B.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为礼乐制度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4 .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对南方的楚国从内心里看不起,认为是蛮夷之邦。到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晚期,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A.南方经济赶上北方B.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D.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2024-01-31更新 | 126次组卷 | 69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商君书》载:“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由此可见,商鞅主张(     
A.顺时而变B.效法古代C.拘守现状D.厉行法治
2024-01-28更新 | 95次组卷 | 4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战国时期,墨子多次提到,衣、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喜福厌祸、欲生憎死都是人的共性,墨子认为达到人的欲就是福,达不到就是祸。据此可知,墨子(     
A.承认人的自然属性B.注重社会自由平等
C.维护底层百姓利益D.萌发近代人文精神
2024-01-2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     
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
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
8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树起“学而优则仕”大旗,孟子宜称“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墨家则坚守兼爱、非攻的立场。这表明他们(     
A.以维护礼乐与王治为己任B.主动顺应社会与时代之变
C.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D.政治立场和主张渐趋一致
9 . 如表关于不同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评价,反映出(     
班固(汉)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赵蕤(唐)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毛泽东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A.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评价必定矛盾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影响评价结果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二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发展经济长期推行移民政策,他们秉持“中国为中心”“以农为本”的观念,鼓励甚至强制百姓安土重迁,鄙视并反对百姓移居外国成为异族。秦始皇将“罪人及六国故君、贵族大姓迁于西北”;汉高祖曾“诸侯子十万余口于关中”以充实统治中心;武帝时对西北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魏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北及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黄河流域;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仍不断地向南方迁移,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两宋时,少数民族移居宋境,亦有不少汉人被掳掠至少数民族地区;元朝时,大批来自西域和东欧的人民随东归的蒙古大军迁居中国,内地汉人被大量迁往边疆。明朝时,南方人口日益密集,更多的人向山区迁移。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指出材料一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口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类型,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2024-01-25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