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如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时间事件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晋公室土地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大夫为诸侯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约齐湣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2 . 《吕氏春秋·审分》中记载: “今以众地者,公作所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史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什么实质性问题(     
A.春秋时期铁器和耕牛大大提升了生产力B.封建的剥削方式比奴隶时代更先进
C.国君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实际所有权D.当时人们开垦的私田数量越来越多
2024-01-18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元月联考模拟训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香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24-01-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平高集团湘鄂冀三省七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意思是说:哪怕商鞅死了,但秦国的制度却保留了下来。其主要原因是商鞅变法(     
A.是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B.汇集了列国变法之长
C.使秦国实现了国富兵强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023-12-28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社会发展与社会关系】

材料一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材料二   贵族形态从先秦开始,实行分封制,诸侯世袭,具备政权的法定确认。自商鞅推行军功爵制之后,贵族世袭传统被打破,由战国而秦,由秦入汉,先后产生大批平步青云的军功地主。汉武帝时期,世族势力遭到压抑,他去世之后,各项管制政策相继松弛,继任的几位皇帝都很软弱,中央朝纲日渐为外戚和宦官所把持,地方上的世族势力乘机崛起。

隋唐开始推行科举制,科举制是对军功爵制的演进,从此,文武二士都拥有了公平的进入体制内的通道。在政治经济史上,科举制是对世族模式的一次彻底“反动”,平民有了公平的上升通道,从此世族门阀的力量逐渐蜕化,中国社会完成从世族形态到士绅形态的转型。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关系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社会形态演进的次序,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推动第二次演进的历史因素。
2023-12-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各族在文化上的联系和交融,是各族在经济及政治上联系和交流的反映和升华。它表明这一时期各族的交融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为汉民族的形成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战国时,东北方的燕国使辽河、海河流域各族逐步与华夏民族交融。自称“蛮夷”的楚族,纵横于汉水、长江流域,成为华夏民族在南方的主要分支。西方的秦国经商鞅变法,进一步吸收、继承和发展了华夏文化,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了华夏民族重要的分支。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适应商业发展的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华夏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是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二   西汉时期,西北边塞与匈奴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西汉多置属国,自两汉时期先后设置安定、天水、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对降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些属国至东汉时期已陆续郡县化了。此外,针对西域与东北边疆的现实,两汉时期还设置了西域都护、长使、护乌桓校尉、护羌校尉以及使匈奴中郎将等边疆管理机构和职官。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三

时间事件
贞观九年(635年)唐军击破控制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吐谷浑降服于唐朝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西域高昌国,设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贞观十八年至贞观二十二年
644648年)
唐在西域灭焉耆,破龟兹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唐灭西突厥,唐朝声威跨越葱岭,到达波斯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西汉边疆治理的方式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前期能控制西域的原因并指出其经略西北边疆地区的制度性举措。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中国古代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7 . “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
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8 . “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023-12-23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学者指出,回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材料观点自拟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2023-12-2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据如表,可推知(     
三晋与齐法家对照表
三晋法家商鞅重“法”,法是“治之本”,“法任而国治”。
申不害重“术”,“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
慎到重“势”,“势”者,君主之权位也,强调权力出于一孔。
齐法家重视“道法”,“明王在上,道法行于国”。
A.法家思想流派内部有根本分歧B.都受到了儒道思想文化的熏陶
C.折射了战国时期各阶层的诉求D.体现了殊途而同归的发展趋势
2023-12-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