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 道试题
1 . 下列属于孟子主张的是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B.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C.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2 . 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统治思想源于哪位思想家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020-11-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4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020-10-12更新 | 545次组卷 | 98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北京市东城区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下列主张中最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是
A.“兼爱、非攻”B.“民贵君轻”
C.“制天命而用之”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下列思想能够体现以上内涵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百家争鸣与中华文明”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 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 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1)结合所学,任选儒、墨、道、法诸家中的一家思想,对材料一所述观点进行评析,并指出该思想主张在当今的社会价值。

材料二   现代考古表明,中华文明在史前时期的存在,不是一花独放,而是像满天星斗一样。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上古的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本质,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人既改造自然以适应人的需要,也必须调整人的生活方式以适应自然的规律,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的根本要义。中华文明和域外异质文明的接触,无论是与印度佛教文明的接触,还是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引进,都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摘编自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2)阅读材料二,概括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9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
A.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C.制天命而用之D.以刑止刑
2020-06-08更新 | 763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全球通史》记述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道家B.墨家C.法家D.儒家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