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普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2020-11-02更新 | 990次组卷 | 35卷引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B.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D.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2020-11-01更新 | 270次组卷 | 6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成书于战国末别的《吕氏春秋》用拼凑式的做法把诸子百家思想综合起来,并不追求一个内在的思想系统,成为“兼儒愚,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的“杂家”代表作。《吕氏秋》的出现
A.标志着百家争鸣的结束B.使杂家成为百家集大成者
C.应了政治统一的趋势D.妨碍了诸子思想深入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韩非子主张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君主)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政府。韩非子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是
A.商鞅正在进行富有成效的变法B.许多诸侯国县制基本取代了分封制
C.秦始皇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D.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5 .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法”并用
2020-10-12更新 | 543次组卷 | 98卷引用: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分封制度的崩溃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D.百家争鸣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士”原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的“食田”,受过“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了分化,既无田可食,又失去原来的职守,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主持仪式的赞礼人,于是“士”就成为知识分子的统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锻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社会地位转变的原因。指出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子为代表的“士”追求的目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时期促使儒家信徒的国家理念发生变化的措施及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
8 . 战国一位思想家指出,“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此观点属于(     
A.儒家“仁政”思想B.道家“无为”思想
C.法家“备变”思想D.墨家“尚贤”思想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荀子在《性恶》中提出了“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要求“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10 . 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时人从分裂到统一的诉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