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2019-01-30更新 | 4256次组卷 | 8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2016年高三4月调研测试(二模)历史试题
2 . 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2019-01-30更新 | 4574次组卷 | 81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上海卷)
3 . 一位先秦思想家的著作中有“礼论”一篇,说明“礼”的起源是因为人各有所欲求,故彼此争夺,结果发生乱事,于是统治者才制定“礼义”,以确立每个人应遵行的分际。请问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荀子D.韩非子
2019-01-30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上海中学、复旦附中等八校高三联合调研历史卷

5 . 材料一

(1)对于研究孔子、秦始皇、汉武帝而言,材料一中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属于间接史料的是           。(填写字母)。

材料二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2)材料二中的“中国之教”、“中国之政”、“中国之境”分别指什么?

(3)作者对孔子、秦始皇、汉武帝持何种态度?其主要依据分别是什么?

2018-05-25更新 | 13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调研(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春秋战国时期,下列价值观最有可能被社会认可的是
A.追名逐利
B.仁义道德
C.礼乐教化
D.无为而治

7 . 人物与言论将表格中左侧的言论与下面的人物对应(填写字母)


言论人物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A周公
②.“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B韩非
③.“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C老子
④.“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唐太宗

⑤.“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E.孟子
F.董仲舒
G.唐玄宗
H.孔子
I.荀子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2018-04-1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2018-03-26更新 | 108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静安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9 . 社会的变化孕育了多样的思想。请将下列思想家按要求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商鞅(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老子(E)周公(F)程颢(G)

社会变化

思想家

“封邦建国”时期

大一统帝国初建时期

君主专制的强化时期


2018-03-2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普陀区2018届高三2月质量调研(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10 . 把人还给自然,把人还给社会,从而奠定中国历史上人文思想基础的分别是
A.法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儒家道家
D.道家儒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