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9 道试题
1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这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源头活水”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C.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D.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2024-03-31更新 | 21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3月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2 . 春秋之前,史官负责对文字材料的归档及档案利用,具有封闭性。春秋晚期以后,封闭的史官制度开始动摇,士阶层迅速崛起,这些饱学之士利用档案典籍编写教材、著书立说、建立私学,使档案典籍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材料所述变化(     
A.重塑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铲除了周王朝统治的根基D.形成了尊崇儒学的社会氛围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宽扬中国历史“停滞论”,这种理论以西方为标尺衡量中国历史进程,认为如果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催化作用,中国根本无力产生近代性变化。如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秋泽修二鼓吹“中国社会亚细亚的停滞性”,宣扬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格是停滞的、循环的、倒退的,要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必须打破循环,中国自身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依靠外力才能实现。

——摘编自赵庆云《中国历史“停滞论”辨析》

提取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紧扣材料信息和主题,逻辑严谨,论证全面,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富民的,只要百姓努力生产,勤俭持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如果不重视社会生产的发展,只知道利用赋税手段没完没了地搜刮百姓来增加国家收入,那就是伐其本,竭其原。所以,荀子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军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政府注重发展生产,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可以使百姓的财富和国家财政收入两方面同时增加。

——摘编自方建国《先秦诸子百家民生经济思想探析:结构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香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民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2024-01-1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平高集团湘鄂冀三省七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在中国古代,神鸟“凤”被视为“天下太平”的祥瑞之兆。商周时期,凤纹只在统治阶层专用的青铜器皿等物件上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陶器、漆器、织物等普通器物都出现了凤纹装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农耕经济的发展B.不同行业间互相借鉴
C.社会上讲究美学雕饰D.社会权力结构的变革
2024-04-24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富源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周公形象的变迁

材料:

周朝禽匪(现存的青铜器)铭文载:(成)王伐(盖)侯(意指东征),周公谋(出谋划策)。
战国《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任意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西汉不同时期周公形象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西汉时期,周公地位变化的影响。
2024-04-18更新 | 206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学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周社会中,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青铜占据主导地位。青铜主要铭记的是作器人或其祖先的功绩,代表贵族尊严与风范,不能当作一般文本传播阅读。战国时期简牍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取代青铜成为当时主流媒介。这一变化源于(     
A.成熟文字出现B.文书制度确立
C.学术文化下移D.贵族政治消亡
8 . 司马迁在《史记·孟轲传》中说孟子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秦始皇则以“焚书坑儒”压制儒家学说,而汉武帝却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学说在战国、秦、汉三个时期地位不同的原因。并指出儒学演变和儒学地位变化的关系。
2024-03-27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0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学是在特定的时代气候之下,植根于前代文化的丰厚土壤而成长起来的。它既承担着前代文化传统传承接续的历史使命,也必须回答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春秋时代剧烈变化着的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文化等方面都向当时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以后,人群之间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化而引发出来的,而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问题。这也是先秦儒学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摘编自徐克谦《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

材料二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通经常道,并提出思想大一统——独尊儒术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倡导的大一统思想,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中华文化走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刘丹忱《董仲舒“大一统”理论对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儒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董仲舒的观点。
2023-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时代是一个“邪说横行,处士横议”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情形既是如此“无道”,自然总有许多“有心人”对这种时势生出种种的反动。“有心人”的“反动”反映出(     
A.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B.意识形态受社会变革的影响
C.儒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