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先秦时期有“削木为鐻”(鐻,支撑钟的木制结构)的故事,描述了匠人从“斋以静心”到选材再到完成的制鐻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达到去功利、去智巧、去我的地步,然后才能入山林、观天性,“鐻成,见者惊犹鬼神”。该故事(     
A.反映了佛家的心外无物B.映射了尊法敬天的社会理念
C.体现了道家的天人合一D.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人本精神
2 .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绣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下列成语最能反映该派思想的是 (     
A.郑人买履B.福祸相依C.舍生取义D.墨守成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 “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大一统”思想虽然形成于先秦时期,但具体付诸实施则是秦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思想在第二次出兵调节百越之间矛盾时已经形成,其后,汉武帝将其用于指导构建“大一统”王朝的实践,实践的对象首先选择了改变与匈奴的关系。

——摘编李大龙《汉武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实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设置的四郡名称,并指出汉武帝派遣哪位人物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要道。
2023-11-2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荣安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下图漫画绘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成语故事。下列观点中,与两个成语故事(图一为塞翁失马,图二为刻舟求剑)对应的是(     
   
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②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③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④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3-10-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2023-08-01更新 | 1758次组卷 | 13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咸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表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学派主张
儒家以德治国:有德行的君主能治理好天下
道家以道治国:遵从规律,无为而无不为
墨家以爱治国: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法家以法治国:制定法律、制裁民众不法行为稳定社会
A.强调以民为本B.期望国家统一
C.关注政治秩序D.力主集权政治
2022-11-05更新 | 820次组卷 | 59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春秋时期,礼乐制度崩坏,国家典籍落入民间。士子国人,初则竞相传诵,继而建派立言,终至酿成自由著述的新局面。以下属于这一新局面的是(     
A.分封宗法制度的崩溃B.以民为本理念的践行
C.铁犁牛耕技术的运用D.兼爱非攻思想的提出
9 . 礼治与法治各有其长短,两者结合,形成优势互补的治国模式。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治国模式”主张相符合的是(     
①“礼主刑辅”                    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
③“本以霸王道杂之”               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下列思想主张中最能适应这一时代变革需要的是
A.尚贤者,政之本也B.相生相胜
C.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