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5 道试题
1 .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赞同此话的有可能是
①商鞅
②韩非子
③李斯
④庄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 . 《论语·学而》:“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体现的孔子主张有
①天人感应
②德治
③以礼治国
④以法治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孔子B.墨子C.韩非D.老子
2018-04-08更新 | 199次组卷 | 16卷引用:高中新教材同步备课-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4 .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局面逐渐被打破的直接原因是
A.铁农具的使用
B.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私学的兴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韩非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C.“民贵君轻,社稷次之”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2018-01-25更新 | 102次组卷 | 42卷引用:人教版历史高二必修3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同步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
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
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
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
7 .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A.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B.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2017-12-24更新 | 442次组卷 | 22卷引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练习2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法家所主张的富国强兵的“霸道”,绝非漠视“顺乎民情”的“先王之道”,而是通过“政、令、刑、赏”有效地将民意、民情、民心凝聚为统一的“政治意志”。这反映出法家
A.“霸道”政策有利于统一的实现
B.“顺乎民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C.政治措施旨在保障民众的生活
D.否定“先王之道”实现富国强兵
9 .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墨、道、儒、法
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
D.墨、法、儒、道
10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战国末期出现了综合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吕氏春秋》。这一转变说明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建立
B.诸子百家的思想渐趋雷同
C.国家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
D.儒家思想完全失去统治地位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