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7 道试题
1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2 . 商周时期,学习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小土地私有者,也有手工业者和农民。这种变化反映出(     
A.私学取代官方教育B.儒学统治地位遭挑战
C.教育垄断局面被打破D.中央集权已经确立
3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反映了商鞅的治国思想是(     
A.道法自然B.为政以德C.变法革新D.法古循礼
2023-12-1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人性问题上,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只有礼法仁义才能“化性起伪”,使人改恶向善。这折射出荀子(       
A.背弃儒家基本主张B.为贵族政治做辩护
C.最早提出以法治国D.具有现实主义倾向
2023·重庆·高考真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2023-12-02更新 | 3106次组卷 | 22卷引用: 福建省安溪龙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学派主张
儒家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A.构建官僚政治且B.变革选官制度C.加强中央集权D.重建政治秩序
2023-11-28更新 | 74次组卷 | 17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
D.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2023-11-23更新 | 10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励德双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能量、信息的各种士人频繁地在各国、各政治集团,甚至各社会阶层之间交换能量、信息,讲学之风一时遍及各国。这一状况在当时直接(     
A.促成了百家争鸣B.导致了诸侯争霸C.影响了士人崛起D.开启了变法运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教事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而变革。受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教育逐渐走向没落。流散在四方的王官为了养家糊口,只有出卖知识。而没落的贵族子弟、新涌出来的新兴地主分子和挣脱枷锁的自由民,又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二者的结合加速了“学在四夷”格局的形成。此外,儒、墨、道、法等学派思想家为宣传学说,也纷纷聚徒讲学。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质的飞跃,其重大意义不可低估。

——摘编自张传燧朱璋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四次重大变革及其启示》

材料二   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武帝置《五经》博士,后又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标志着太学教育的正式开始。此后西汉诸帝继续推行太学教育,至成帝末年,太学生员一度增加到三千人。因博士数量及博士弟子员数额有限,私授儒学的现象在汉代也是蔚然成风绝大多数的授业者都会被朝廷或地方官府延请聘用。此外,很多经学出身的官员退隐后,也会把教授儒学作为自己闲居生活的一部分。正如阎步克说:“汉代民间私学之地位并不低于太学。”

——摘编自孙立涛《汉代儒学教育模式与儒生成长之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文教发展的特点,并简述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文教事业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10 .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
C.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D.诸子百家主张基本一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