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1 道试题
23-24高一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者,民之原(源)也。原(源)清则流清,原(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论语》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材料二   下图是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活动分布和思想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涉及的思想流派及其他们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上取得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
2024-02-06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之际,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社会关系上的大动荡和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结构上的宗法“礼治”逐渐松弛和瓦解,从而使“士”阶层从宗法制度的羁绊下解放出来,进而为“百家争鸣”的兴起创造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摘编自周继旨《论先秦的“百家争鸣”与“士”阶层的解放》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即相互影响,又互相批判,在思想战线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材料三   (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百家争鸣兴起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三、四反映了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有哪些?
(3)从材料可知,在这一趋势下,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并说说秦汉这些努力的共同点。
2024-01-31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A.天人合一B.严刑峻法C.兼爱非攻D.隆礼重法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秋战国是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文化特点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下表是这一时期一些学派的观点。

主要观点文献出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韩非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
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段性检测(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3)说明材料二与材料三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人(民)本文化的内容。

6 . 材料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


该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该现象出现的原因。
2024-01-09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面材料

①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②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③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为无为,则无不治。

④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⑤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请依次写出这五段材料分别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个学派。
2024-01-09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宣扬秦代替周是水德代替火德,并采用一整套相应的制度,如水德色尚黑,秦统一后,衣服、旗帜等“皆上黑”,与水德相应的数字是六,所以“符、法冠皆六寸”。还特意把黄河改名为“德水”,以炫耀自己的正统性。秦始皇的这一举动是受到战国时期某一学派的影响而进行,这一学派和它的创始人是(     
A.荀子 儒家B.韩非 法家C.邹衍 阴阳家D.李耳 道家
2024-01-0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老子追求无为而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韩非子强调“法”“术”“势”。上述思想(     
A.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B.均得到不同诸侯国重视
C.都推动了国家的统一D.发展成为传统主流思想
2024-01-09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家在争辩中相互吸收、渗透,发展了相互联接的一面。而这主要是由它们是同一族类的文化以及他们学说中都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所决定的。……政治主张泾渭分明的儒法两家,却在主张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和等级制问题上不谋而合。在人生理想和处世态度方面,儒、墨、法各执一端,却又都主张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摘编自李宗桂著《中国文化导论》

材料二   《诸子百家关系图》。

——摘自《世界:一部历史》


(1)上述材料体现了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特征?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呈现上述特征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